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中医护理技术灸法的适宜病种,且FGIDs发病机制提示其为护理研究优势病种。但灸法治疗FGIDs方式多样,作用机制迄今也尚未明确,成为该病灸法推广应用的障碍。本课题根据治疗该病常用灸法的相关因素可能对效果的影响,设计动物对比实验,探讨最佳灸法。再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基于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CN)实验研究艾灸治疗FGIDs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针对中医护理技术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灸法治疗FGIDs、HCN离子通道与起搏进行文献研究,比较灸法治疗FGIDs的优选方式,分析灸法治疗FGIDs的可能路径。分析FGIDs大鼠模型制作、艾灸、HCN离子通道和FGIDs相关实验技术的可行性。构建研究框架,绘制详实技术路线图。2.灸法研究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6~8周龄,200±20g,70只,自由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吗丁啉阳性对照组、艾灸组、隔姜灸组、艾熏组和热灸组。采用联合干预法(郭氏夹尾刺激+饥饱失常法)刺激4周建立FGIDs大鼠模型。抓取正常组、模型组和吗丁啉阳性对照组大鼠,将头、尾、四肢用固定器固定,不处理,每日固定20min,吗丁啉组灌服吗丁啉,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艾灸组大鼠:采用固定器固定大鼠头、尾、四肢部位,艾灸中脘和足三里每天20min,灌服等量生理盐水。隔姜灸法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大鼠头、尾、四肢部位,隔姜灸中脘和足三里20min,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艾熏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大鼠头、尾、四肢部位,每日参照艾灸组所用艾条量熏20min,并灌服等量生理盐水。热灸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大鼠头、尾、四肢部位,热灸中脘和足三里20min,灌服等量生理盐水。以上处理在每天辰时(7:00-9:00)进行,连续6天,休息1天,7天为一疗程,连续进行2疗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态,检测各组大鼠的食量、体重和糖水消耗量,测量各组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3.基于HCN离子通道灸法治疗FGIDs的作用和机制研究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6~8周龄,200±20g,50只,自由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吗丁啉阳性对照组、艾灸组、HCN阻断组。模型制作和处理同上,另HCN阻断组尾静脉注射阻断剂ZD7288,模型组、吗丁啉阳性对照组、和艾灸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指标除了以上实验指标外,WB检测胃组织(胃大弯上方胃窦)HCN1、HCN2的蛋白表达,QPCR检测各组大鼠小肠上段和下丘脑内侧核饱食中枢HCN1、小肠上段和下丘脑外侧核摄食中枢HCN2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大鼠胃肠c-kit和HCN1,c-kit和HCN2双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功能性胃肠病中医护理技术灸法干预疗效确切,艾灸和隔物灸最为常见,艾烟的化学作用和艾热的辐射作用在灸法中起主要作用。胃肠动力障碍是FGIDs发病的主要因素,灸法治疗能调节胃肠运动。HCN离子通道在下丘脑、胃窦和小肠上部均有表达,HCN离子通道与细胞自主运动起搏相关,HCN与胃肠慢波起搏细胞ICCs共表达。FGIDs实验用大鼠模型制作方法成熟,艾灸、HCN离子通道和FGIDs相关实验技术成熟。完成研究框架构建和技术路线图绘制。2.灸法研究艾灸组、艾熏组、热灸组和隔姜灸组实验大鼠均较模型组均有所改善,两两比较,艾灸组较艾熏组、热灸组和隔姜灸对实验大鼠食量、体重、糖水消耗量、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的改善效果最好。因此,在本动物实验中,艾灸法为功能性胃肠病最佳灸法。同时,在实验还发现艾灸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的各项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有随干预时间延长有加大趋势。3.基于HCN离子通道灸法治疗FGIDs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实验大鼠较模型组均得以改善,所有观察测量指标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但艾灸组与HCN阻断组相比,各项指标存在很大差异,提示阻断HCN离子通道,艾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大鼠无效。由此可见,艾灸法很可能通过HCN离子通道调节FGIDs大鼠胃肠运动。实验发现艾灸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经过干预后,WB测量胃大弯上部胃窦组织中HCN1、HCN2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增加,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QPCR检测小肠上段及大脑内侧核HCN1、HCN2离子通道表达也显著增加,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但艾灸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差异依然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艾灸和吗丁啉灌胃均能提高FGIDs大鼠检测部位组织中HCN1、HCN2离子通道的表达,但两者的作用强度有很大差别。艾灸组与HCN阻断组比较,局部HCN1、HCN2离子通道表达差异显著,提示阻断HCN离子通道后,艾灸就失去对FGIDs大鼠检测部位组织中HCN1、HCN2离子通道表达的调节作用。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各组大鼠胃大弯上部胃窦、小肠上段肠组织中c-kit和HCN1、c-kit和HCN2表达情况发现,在模型组中,红色荧光标记的c-kit和绿色荧光标记的HCN1、HCN2离子通道均明显少于正常组。在艾灸组和阳性对照组中,红色荧光标记的c-kit和绿色荧光标记的HCN1、HCN2离子通道均明显多于模型组。艾灸组中绿色荧光标记的HCN1离子通道分布均匀,并和红色荧光标记的c-kit有伴行现象,即HCN1离子通道与ICC、HCN2离子通道与ICC共表达。在HCN阻断组中,虽同样经过了艾灸,但绿色荧光标记的HCN1、HCN2离子通道均明显减少,并且视野中c-kit也明显减少。提示艾灸很可能是通过HCN1、HCN2离子通道,调节活性ICC数量实现对胃肠运动调节的。HCN1和HCN2离子通道在胃大弯胃窦、小肠上部和下丘脑内侧核饱食中枢、外侧核摄食中枢都存在,而且在实验中其在各部位含量的增加、减少具有同步性。提示HCN1和HCN2离子通道可能是脑和胃肠协同调节胃肠运动的共同物质基础,艾灸调节胃肠运动可能与该途径有关。【研究结论】艾灸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实验选各种灸法中的最佳方法。艾灸可有效调节功能性胃肠病大鼠胃肠运动,可能与上调胃窦、小肠、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中HCN1、HCN2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