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农民、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离开了它们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只能是失衡的、残缺不全的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为其它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是社会的重要社区,农村的发展滞后,最终会影响城市社区的发展繁荣。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为数众多的农民的现代化。本文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理论依据,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历时态的角度,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考察了农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共时态的角度,以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为主线,从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全面的考察农民现代化的现实状况。围绕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这个中心,通过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探寻了农民现代化迟滞的社会因素,从而确定了农民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机遇,进而对推动农民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尝试性设想。本文包括导论和五章。导论阐述了中国农民现代化立论依据、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视角。第一章,对中国农民现代化进行理论的阐释,明晰了农民现代化的概念,并且梳理了农民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中国农民现代化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理论依据,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第二章,梳理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轨迹。中国制度文化的变迁,实现了农民现代化的文化启蒙,使农民由现代化进程的旁观者向现代化国家缔造的主力军转变;由独立的小农向集体农民转变;从由被动经营农民向自主经营的商品者转变。与此相伴随,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农民正从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经历了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到农民主体性的提升。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现实状态。中国农民现代化呈现出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实现过程的艰巨性,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同时,从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转型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中国农民现代化的文化变迁并探寻了中国农民现代化迟滞的社会原因。以乡养城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农民现代化迟滞的历史之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限制是农民现代化迟滞的体制之因;农村文化封闭的束缚是农民现代化迟滞的文化之因;个体生产方式的自我制约是农民现代化迟滞的环境之因;农村教育落后的影响是农民现代化迟滞的发展之因。第四章,提出了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目标和现实条件。农民现代化的目标首先是农民职业化。农民职业化从根本上说是传统小农走向整体性消亡的现代化过程,是部分农民在完成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由其出身自然决定,变为经营农业是人们自愿选择的社会职业,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由自然、半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向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是现代农民化生活方式的形成。农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外在表现是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的建立。农民现代化的标志在于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否体现时代精神。现代农民生活方式可以从多层次、多侧面反映农民现代化的生活状态。同时,农民市民化的不断分化、二元社会结构的逐渐消解、工业反哺农业的拉动、新农村建设的牵引成为实现农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第五章,阐述中国农民现代化的文化实现。首先,分析了美国、法国、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民现代化的模式,并提出农民现代化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减少农民;实施惠农政策来支持农民;组建农民组织来壮大农民;利用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其次,提出了农民现代化的文化实现路径。中国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发展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改造农民传统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通过农民现代化的教育养成和全方位地重构农民现代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促进农民现代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