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因此,为接受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在2001年颁布了《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实验稿)对新世纪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历史课程改革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出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通过十年的改革,实验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制约着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进度。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追求和困惑。实事求是地正视、分析和诊断这些问题,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正因为十年来新课改既有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国家在2011年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学科又提出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因此,对2001课标做总结并和2011新课标进行分析对比,并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既可以检查新课标的合理性,也可以促进课标的完善。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提出问题:由实验稿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引出新课标产生的背景。从世界当前综合社会科发展的角度来对国内综合社会科的发展进行综述,最后点明本文的主要目标和思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两个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内容设计的异同,理解新课标是在实验稿基础上对课程改革方针的进一步完善。第三部分通过本校初中历史课堂实践教学阐述新课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对新课标指导的实际教学的反思和对其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