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中的模糊词语和表达无处不在,比如“漂亮的女孩”,“许多人”,“天气很热”,“雨下的很大”等等。日常交际中,人们能够毫无障碍的使用这些模糊词语和表达。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语言现象?传统的非对即错的真值理论无法对上述问题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1965年,美国科学家L.A.Zadeh提出了“模糊集合论”的概念。根据该理论,人们可以用“模糊度”来解释语言的模糊现象。从那时起,“模糊集合论”成为语义模糊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并且为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Zadeh声称“人们经过很长时间才意识到,大部分人类的认知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交互并非是建立在传统意义的结构上的,而是建立在‘模糊集合’的基础之上,即范畴之间不存在清晰的界限:从范畴成员过渡到非范畴成员是渐进的而非突兀的。”作为传统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模糊集合论允许范畴成员在范畴中以渐进的等级关系存在。每个范畴成员都被赋予了一个从0到1之间的隶属度。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概念范畴甚至日常范畴都可以被看作为一个集合。该集合的成员不必按传统的范畴来划分而是以隶属度来划分。
该论文旨在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范畴的模糊现象。首先,作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在回顾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语义模糊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整体描述。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像,语义范畴的模糊性该如何被解释以及理解?上述问题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家族相似性原则进行阐释,语义模糊有其认知理据。对语义范畴模糊性的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该过程有自己的一套机制。了解了这些之后,人们就很容易去理解语义模糊这种语言现象了。语义范畴的模糊性不是语言的缺陷,而是一种有效的交际工具,它可以为外语学习和词典编纂带来一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