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林业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求。林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是新时期对林业的“新定位”。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林业的特殊要求。林业发展,人才为本,当前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关键靠人才。因此,林业人才的就业和合理配置是林业新定位的重要课题。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形成了林业人才就业难和林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对林业新定位下的高校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首先,对林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就业特点表现为:林业人才就业率偏低;专业对口率呈递减趋势;初次就业率的结构性差异。林业人才的缺乏则表现在:林业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偏少;从林业管理人才队伍来看,人员层次分配不均;林业人才在基层工作的较少,工人技能等级严重偏低;林业人才分布不均衡。其次,对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造成以上就业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精英教育理念与市场需求的强烈反差以及就业模式与大众化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第二,毕业生就业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配套制度对林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约束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不适应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要求。第三,林业人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林业人才配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林业人才开发中存在马太效应以及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上。第四,林业人才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完善的市场就业制度对林业高校就业的影响、林业人才就业市场的主体不到位、林业人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以及林业人才就业市场网络不健全等方面上。第五,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林业高校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从林业高等教育、林业高校就业制度、林区经济发展和林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以促进林业高校的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其所学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解决林业高校就业的问题上应首先创新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通才教育”培养模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和“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是通过林业新定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实现的。建立健全的就业制度是解决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的核心,林业高校的就业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政府服务体系、林业高校服务体系;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以及用人单位服务体系。此外,林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对于林区大学生就业也是非常必要的。林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一个不同于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是市场对其有效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林业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艰苦的基层林区去工作,这既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原因,也有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小环境原因。为此,提出促进林区经济的发展并提升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