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内障手术从距今4000多年前的“针拨术”时代进化至如今的超声乳化时代,人工晶体的不断更新,层出不迭高端晶体的出现,使得白内障手术已从最初的复明手术进化为屈光性手术。人们现今关注的不仅仅是看得见,更要看得清。早期的学者研究了以往传统的白内障手术发现,因传统的手术方式切口较大,引起角膜术源性散光也较大,因而影响了患者的术后视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式因其手术切口控制在3.2mm以内,术源性散光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想方设法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时代,矫正术前角膜已经存在的散光成为广大学者努力的方向。临床医师们借鉴角膜屈光性手术,通过切割改变角膜屈光度的启发,如今发展出数种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联合矫正角膜散光的方法,并且都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我们回顾了一定数量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联合矫正角膜散光的方法,尽管显示术后散光度的有效矫正,却没能观察到治疗术前散光度所需的手术切口长度。因此,我们利用切口长度的可控性去观察术前散光矫正量与切口长度的关系,以期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参考。目的1.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角膜缘双松解切口法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治疗效果。2.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角膜缘双松解切口法不同长度的切口对不同度数的角膜散光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住院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且存在规则散光1.5D-3.25D的患者共140只眼,按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测量结果显示的角膜散光度大小分为对照组20只眼(>1.5D),低散光组60只眼(A组,1.5~2.5D)、高散光组60只眼(B组,>2.5D)。在对照组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其余各散光组患者均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角膜缘双松解切口矫正术;并在各散光组中设置三个不同长度散光矫正手术切口亚组,每组内按照角膜缘松解切口的长度分为短切口组(1组,30弧度),中切口组(2组,45弧度),长切口组(3组,60弧度)。超声乳化切口选择角膜110°的轴位上端角膜缘切口,在植入人工晶体后于最陡峭散光轴位的两端角巩缘位置行对应长度的角膜缘松解切口。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变化,对术前术后配对资料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不同长度角膜切口对A、B组不同散光度患者的散光矫正情况。结果1.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散光度与术前角膜散光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散光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散光度进行配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散光患者,按切口长度分组统计,比较不同切口长度与患者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度差值(△D)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角膜松解切口长度与角膜散光矫正量△D呈现相关性(r=0.637,P<0.05)。4.按散光度及切口长度分组,比较不同散光组内不同切口长度组术前、术后3个月散光度差值(△d):A组,A1、A2、A3两两比较显示,A1与A2、A3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8,0.0032),A2与A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37);B组,B1与B2、B3两两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08,0.0002),B2与B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1.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角膜缘切口不会引起明显的术源性散光;2.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角膜缘双松解切口矫正术可纠正术前存在的一定散光度以内的规则性散光;3.可能在一定范围的散光度内,角膜缘松解切口的长度与纠正术后的散光度的大小存在相关性;4.可能在不同的散光度范围内,存在最适合的角膜缘松解切口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