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造纸工业原生纤维原料短缺,废纸浆消耗量占造纸原料总消耗量的比例高达64%。废纸浆造纸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具有循环经济优势,理应得到充分研究,以便更为有效地利用。针对目前废纸脱墨浆传统的氢氧化钠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存在污染较大、过氧化氢无效分解、漂白浆易返黄、管道设备容易结垢等问题,本论文以废纸脱墨浆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技术及其机理为研究课题,对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对硫酸和EDTA螯合预处理影响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脱墨废纸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表面性能及其返黄机理和漂白过程中草酸根生成的规律,为进一步降低脱墨废纸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返黄值,提升其白度稳定性,有效控制漂白废液中结垢因子草酸根的产生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首先,研究了氢氧化镁逐步替代氢氧化钠作为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碱源的纸浆性能和漂白废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10%浆浓和3%H2O2用量的条件下,当氢氧化镁替代率为50%时,漂浆白度增值和抗张指数增加最高,分别为约13%ISO和5N·m/g。当氢氧化镁替代率从50%增加到100%时,过氧化氢消耗减少12%-58%。当氢氧化镁的替代率在50%-100%之间时,漂白废液的COD负荷比氢氧化钠基过氧化氢漂白废液降低24%-39%。其次,对比了硫酸(A)和EDTA螯合(Q)预处理影响脱墨废纸浆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P)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酸或螯合预处理,未漂浆中金属离子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Q处理比A处理除去更多的Mn、Fe、Cu等过渡金属离子,保留更多的Mg离子。在同样氢氧化镁替代率的条件下,QP比AP漂白消耗更少的过氧化氢,产生更少的COD负荷;QP浆比AP浆具有更高的强度,而AP浆比QP浆具有更高的松厚度和较高的白度。ATR-FTIR分析表明,预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对木素羰基类发色基团有较好的去除作用,AP浆中木素受到的破坏比QP浆大;碳水化合物在预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降解,QP浆中碳水化合物受到的降解低于AP浆。再次,采用丙酮抽提、酶(漆酶/介体或脂肪酶)处理和XPS、SEM-EDS等表面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脱墨废纸氢氧化镁基碱源过氧化氢漂白浆的表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脱墨废纸浆样品表面除了主要的元素C和O外,还存在Ca、Si、Al等微量元素;PMg(OH)2漂白浆表面木素和抽出物总覆盖物含量比PNaOH漂白浆少;丙酮抽提有助于提高纸浆的白度和抗张指数,但对纤维表面残余油墨粒子的去除作用不大。酶处理浆表面被生物酶脱除的木素和抽出物等覆盖,这些覆盖物容易在后续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去除;酶处理有助于改善漂白浆的白度和抗张指数,并有效地除去纤维表面的残余油墨粒子;脂肪酶处理漂白浆比漆酶/介体处理漂白浆效果更好。然后,采用紫外光诱导返黄和ATR-FTIR光谱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纸张返黄性能,建立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的数学模型,揭示其返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与b*成线性关系;在给定的光诱导条件下,随光辐射时间的增加,纸浆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均不断增加,且是一个先快速后慢速的返黄过程;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高。废纸脱墨浆的白度损失、P.C.值和色差与时间呈分段线性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废纸脱墨浆光诱导返黄数学模型。在紫外光辐射360min后,脱墨废纸浆及其漂白浆的ATR-FTIR光谱中1729cm-1特征峰强度明显增加,并产生新的特征谱带1674cm-1,说明对醌的生成是引起纸浆返黄的重要原因;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的1674cm-1谱带特征峰强度小,说明前者产生的对醌发色基团少,是PMg(OH)2漂白浆比PNaOH漂白浆白度稳定性高的原因。最后,研究了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结垢因子草酸根的生成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过氧化氢用量的条件下,草酸根的生成随着用碱量的增加而成线性增加,PMg(OH)2漂白产生的草酸根远低于PNaOH漂白,且PMg(OH)2漂白产生草酸根的速率比PNaOH漂白明显较慢。漂至相同的白度值,PMg(OH)2漂白比PNaOH漂白产生更少的草酸根。建立了废纸脱墨浆氢氧化镁基过氧化氢漂白草酸根生成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47.772+10.174X1+4.674X2+0.820X3+13.664X4;氢氧化镁用量(X1)、过氧化氢用量(X2)、温度(X3)和时间的自然对数(X4)与草酸根生成量(Y)均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