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春节作为民俗大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个性才能保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民俗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可以说,任何一种民俗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也就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是民俗的地理或乡土特征。也正是民俗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民俗的差异性。因此,春节民俗是全国各地都有的,但在桐城就有不少是独特的。以桐城乡村年俗为例,以小见大,我们也可从从中一窥中国人是如何过春节的。由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春节民俗在形式和意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要给人们呈现一幅独特的桐城年俗画卷,更重要的是解释这些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探索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表现形式和其功能意义。
本文是以桐城乡村年俗为个案研究,通过观察法和参与式访谈的方式,并运用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有关知识对年俗中出现的一系列的象征符号进行解读。以此揭示其文化内涵。
本文从三个阶段入手。前期,笔者采用文献法,尽可能的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对于桐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有所大致的了解。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第二个阶段,笔者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到村民家中,观察他们过年的状态,并对一些年长的老人进行访谈,对年俗中很多细节进行深入的描述,包括记载一些已经消失的民俗。在此基础上,对忙年、过年、完年的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形成年俗调查报告。最后阶段,对春节的过程深描之后,选取了年俗中物质生活层面的象征物进行解读,包括祭祀的食物和春联等等。从社会生活层面来说,主要从祭祖的仪式和春节期间的庙会方面深入探讨了仪式的意义与民间信仰,并由此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