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介入治疗的开展与成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且部分患者经介入治疗血管再通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不良,而AMI在中国发病率又较高,所以AMI患者的预后情况仍不容忽视。同时,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且糖尿病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也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良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其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也备受关注。但目前有关糖尿病对首次A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LVEF≤45%的预后的影响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在首次AMI经PCI治疗后且LVEF减低时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研究纳入2015年08月01日至2018年08月31日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诊断的AMI并行PCI治疗后LVEF≤45%的患者283例。依据既往有无2型糖尿病病史分为2组,其中,糖尿病组96例,非糖尿病组187例。经大数据平台导出、整理和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CI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再发心肌梗死、新发卒中、无计划的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及发生时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糖尿病对首次确诊的AMI患者PCI术后1年MACCE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糖尿病组患者首次AMI平均就诊年龄较非糖尿病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患者血脂、心肌肌钙蛋白(c Tn I)、左室射血分数(LVEF)、Killip分级≥2级、用药情况[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双联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利尿剂(髓袢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糖尿病组男性患者占比(60.4%)低于非糖尿病组(79.7%),两组性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0.05)。糖尿病组入院后次日晨空腹血糖较非糖尿病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糖尿病组(14.6%)既往脑梗病史发生率大于非糖尿病组(8.6%),但两组既往脑病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糖尿病组合并高血压者(65.6%)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41.7%),糖尿病组吸烟率(33.7%)较非糖尿病组(51.9%)低,两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造影结果示多支病变发生率糖尿病组(71.7%)较非糖尿病组(61.5%)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2、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PCI术后1年,随访结束时MACCE共发生57例,其中糖尿病组31例(32.3%),非糖尿病组26例(13.9%),糖尿病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1);其中,两组患者在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新发卒中、无计划的血运重建方面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发心肌梗死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包括住院期间死亡及出院后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糖尿病组患者在PCI治疗出院后至随访结束时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糖尿病对AMI患者PCI术后1年MACCE发生风险的影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与首次AMI行PCI治疗成功后1年MACCE(HR=2.613,95%CI:1.461,4.892,P=0.002)发生风险独立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首次AMI并LVEF减低(LVEF≤45%)者,预后较非糖尿病患者差,PCI术后1年发生MACCE的风险较非糖尿病组高,预后较差,且糖尿病患者合并症较多,如高血压、脑梗死,同时较易出现冠状动脉的多支病变,在临床工作中,注意控制及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疾病,对糖尿病合并AMI患者预后的长期管理和随访至关重要。而非糖尿病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故应当加强社区等健康人群的宣教及冠心病的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