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聚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物质文化,也是体现本土风情的精神文化之一。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是其传统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研究农村聚落形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度,弘扬地域精神。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起源很早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在成都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长期磨合与影响下的必然性选择,表现在其形态体系、空间布局和整体风貌等方面。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在近三十年间正经历着历史时期从未发生过的快速更迭。随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农村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家庭结构、聚居观念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形态也随之进行快速的发展演变。在新形势下,探寻农村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模式,分析其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农村聚落空间布局、引导尊重成都平原区域特征和符合生产生活规律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首先以人类聚居学、农村聚落地理学以及农村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本文理论研究的需求,梳理了成都平原传统农村聚落的演变过程分为先秦至近代五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各自的特征;介绍了影响传统农村聚落形态发展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对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对农村聚落形态的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对于研究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的传承与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ArcGIS10.2软件的技术支撑,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核密度估计、规模等级划分和缓冲区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农村聚落的规模与形态、空间分布模式两种角度近30年的发展演变对典型案例展开深入研究,从四个方面总结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并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的驱动机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上文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归纳提出新时期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的优化原则及其具体优化措施的建议。将本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落实到实践意义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