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演变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g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聚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物质文化,也是体现本土风情的精神文化之一。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是其传统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研究农村聚落形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度,弘扬地域精神。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起源很早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在成都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长期磨合与影响下的必然性选择,表现在其形态体系、空间布局和整体风貌等方面。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在近三十年间正经历着历史时期从未发生过的快速更迭。随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农村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家庭结构、聚居观念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形态也随之进行快速的发展演变。在新形势下,探寻农村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模式,分析其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农村聚落空间布局、引导尊重成都平原区域特征和符合生产生活规律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首先以人类聚居学、农村聚落地理学以及农村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本文理论研究的需求,梳理了成都平原传统农村聚落的演变过程分为先秦至近代五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各自的特征;介绍了影响传统农村聚落形态发展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对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对农村聚落形态的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对于研究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的传承与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ArcGIS10.2软件的技术支撑,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核密度估计、规模等级划分和缓冲区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农村聚落的规模与形态、空间分布模式两种角度近30年的发展演变对典型案例展开深入研究,从四个方面总结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并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的驱动机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上文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归纳提出新时期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形态的优化原则及其具体优化措施的建议。将本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落实到实践意义上来。
其他文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状况决定了居民使用的便利程度,影响着居住生活的质量。小学教育设施是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
在当今资源能源短缺与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加上我国住宅建筑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的现状,使当代城镇与乡村住宅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低碳住宅成为未来住宅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我
城市滨水区是宝贵的城市的资源,国内各滨水城市对于水域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近年来,丹东市鸭绿江沿岸城市滨水区已经成为丹东市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提升了城
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使得养老问题逐渐显现。我国是人口大国,加之计划生育的长期执行,人口老龄化发展很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住房问题是养老问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一贯关注城市的视觉形象。而城市天际线作为反映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对于研究城市天际线的评价和控制的系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建筑技术与材料有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建筑形态逐渐突破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以崭新的甚至光怪陆离的
现代交通的发展和专业学科的细分使桥梁功能逐渐单一,形式逐渐趋同。文章认为当代建筑师不仅有责任优化桥梁的功能和形态,营造适宜环境的人性化桥梁,而且要挖掘桥梁功能的多重特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博览建筑展示空间正经历着向现代化过渡的重要变革,以参观者(用户)为中心,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参观信息需求,已
近年来,城市滨水区因其优美的自然景色、便利快捷的交通体系、宽敞的开放空间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地区。滨水区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