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潮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流域内采集了土壤样品、湖泊表层底泥样品和河滩沉积泥沙样进行了细致的测定分析,查明流域137Cs本底值和湖泊沉积物中137Cs的来源;结合文献资料,讨论了湖泊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并通过与近年来入湖泥沙、风沙样品进行比对研究,分析了沉积物项部137Cs来源,加深了对湖泊沉积过程的认识。主要结论如下:
(1)青海湖湖盆137Cs峰值一般出现在3-4cm处。已有研究显示在青海湖的其它区域137Cs峰值一般出现在5cm,湖泊沉积速率约为0.1m/a。这表明东南湖盆是青海湖沉积速率较低的一个区域,近50年来此区域年平均沉积速率小于0.1 cma-1。
(2)青海湖流域137CS本底值为1176.55±76.11 Bqm-2,与模拟结果较为吻合。海晏原子基地低水平的核试验对青海湖流域放射性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3)青海湖湖泊底泥的137Cs面积活度1396.70±91.49 Bqm-2,草地137Cs本底值的面积活度1176.55±76.11 Bqm-2,后者约为前者的4/5。这表明上世纪50-70年代核爆期间的137Cs核尘埃直接沉降是湖泊底泥中的137Cs主要来源,约占4/5,入湖径流带入泥沙和风尘所间接带入的137Cs仅占1/5。
(4)青海湖最表层(0-2cm)沉积物中137Cs含量异常偏高。对此部分137CS的各种可能来源进行分析,排除了大气沉降、入湖河流泥沙和湖面沉降的风尘这几种因素影响后,认为这部分137Cs主要源于137Cs浓度较高的下部层位泥沙:是湖泊底泥的扰动将次表层的底泥泥沙翻动到底泥表层,导致最表层底泥中的137Cs浓度远高于入湖泥沙。因此,在利用沉积岩芯开展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时应尽可能考虑底泥扰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