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界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但该理论自提出以来,也由其自身局限性受到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批判。本文以《简·爱》的三个中译本(伍光建、李霁野和黄源深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翻译语境中的运用。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的地位决定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一方面,翻译文本的选择取决于它与目标语文化系统内的主流文化是否相符合。换句话说,目标语文化系统内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哪些文本会得到或首先得到译介。另一方面,翻译策略的选取受制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译者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时,译者主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基于多元系统理论有关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取的重要论断,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就翻译文本的选择而言,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尤其是译本的译序和译后记,得出三位译者选取《简·爱》进行译介的原因,然后与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得出的原因相比较。就翻译策略的选取而言,本文通过选取源语文本30页中的624个英语句子进行翻译策略的具体分析,得出三位译者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然后与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得出的翻译策略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翻译文本的选取不仅仅取决于它与目标语文化系统内的主流文化是否相符合,还受制于其它因素,如赞助人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等等;翻译策略的选取也不仅仅受制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还取决于其它因素,如赞助人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后者包括译者对翻译目的、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翻译文学地位的认识等等。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多元系统理论能够解释部分翻译现象,但也存在种种局限性,如忽视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主体性,未考虑赞助人的力量以及对翻译文学的中心和边缘地位的二分法,因而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