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肠道菌群--宿主代谢”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fltoe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广泛流行的胃肠道功能紊乱(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D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而且与肠道菌群有密切的关系,但是FD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与宿主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参苓白术散是治疗脾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古方,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其对肠道菌群和宿主代谢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研究肠道菌群和宿主整体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探究参苓白术散的药理作用和探索FD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
  1.FD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本文通过复合因素诱导建立FD大鼠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参苓白术散进行干预。在造模后和药物干预后收集各组的血清、血浆和胸腺样品,造模前中后期、药物干预中后期的大鼠粪便和尿液样品。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活性,尿液D-木糖排泄率、血清胃泌素(Gastrin, GAS)及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含量。
  2.基于NMR的参苓白术散干预对粪样与尿样代谢组的影响
  采用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对粪样和尿样进行分析,探究大鼠代谢组在造模和药物干预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利用MetaboAnalyst和KEGG进行代谢通路分析,解释差异代谢物的生理意义。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肠道微生态分析
  通过16SrRNA测序技术对参苓白术散干预后大鼠粪便DNA的V4区段进行测序,并通过多样性分析和LEfSe分析,探究参苓白术散干预后、自然恢复和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通过PICRUSt功能分析其受影响的代谢通路,随后,用鸟枪测序的结果PICRUSt功能预测进行验证,并对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与宿主粪便和尿液的代谢水平变化进行关联性分析。16S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中所有样品的基因序列已经被NCBISequenceReadArchive收录,序列登录号(Sequence Accession Numbers)为SRP145166。
  结果:
  1.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提示造模后大鼠存在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经参苓白术散干预后胃肠道动力不足及吸收功能障碍有所改善,而且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的恢复效果优于低剂量。
  2.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FD大鼠的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柠檬酸、酮戊二酸、琥珀酸、苹果酸)、氨基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鸟氨酸、精氨酸、谷氨酸)、核苷酸及其代谢产物(尿嘧啶、腺嘌呤、黄嘌呤和次黄嘌吟)、肠道菌群宿主共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的含量发生显著下调,而葡萄糖、缬氨酸、苯丙氨酸、尿囊素、苯乙酸、马尿酸的含量上调。提示大鼠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和肠道菌群宿主共代谢都受到扰乱,而且在自然恢复后并没有得到纠正。经过参苓白术散干预后,造模引起的部分代谢紊乱得到纠正,而且高剂量参苓白术散的治疗效果优于低剂量。
  3.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干预后的菌群结构比自然恢复后的菌群结构更接近于正常菌群。和正常组相比,恢复组中毛螺菌科、脱硫弧菌科和瘤胃球菌科的相对丰度下调,而螺杆菌科、脱铁杆菌科、普雷沃氏菌科、乳酸杆菌属、Mucispirillum和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上调。而参苓白术散干预可调节造模后紊乱的肠道菌群,主要上调毛螺菌科、脱硫弧菌属、草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而下调肠球菌科、螺杆菌科、脱铁杆菌科、普雷沃氏菌属、乳酸杆菌属、Mucispirillum和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说明造模后大鼠经参苓白术散干预后可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含量,改善供能情况,即可改善FD的胃肠动力不足症状,同时Akkermansia的-减少也能增加热量摄入。经参苓白术散干预后,益生菌双歧杆菌增加,致病菌肠球菌科和螺杆菌科减少,同时黏蛋白产生菌减少。
  功能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恢复组的致病机理过程通路明显上调,而丙酮酸代谢、赖氨酸代谢、丙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以及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收到扰乱,说明恢复组的基础代谢发生了紊乱。而FD大鼠参苓白术散干预后,其相关指标均往正常组方向回调,说明紊乱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结论:
  本文完善了药物干预后的“肠道菌群-宿主代谢”分析方法,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伴随着肠道菌群-宿主共代谢紊乱,而参苓白术散干预对FD的代谢紊乱和肠道菌群紊乱有一定恢复作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发展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化发展及人类活动加剧,农药化肥大量使用以及市政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体磷水平显著升高,富营养化污染严重。针对低浓度的富营养化水体和高浓度的工业含磷废水,化学沉淀法得到广泛的研究应用。其中常用的各类金属盐中铁盐相对于其他盐类来说毒性小且适用面广。针对铁盐中Fe(Ⅱ)易被氧化且氧化后除磷效率高于Fe(Ⅲ)的优点,结合前期基础研究得到利用CaCO3微溶可替代传统Ca(OH)2碱中和来诱导Fe(
学位
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发电可以最大程度的进行垃圾减量,消毒彻底,并且将焚烧余热产能,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逐渐成为潮流和趋势。但焚烧厂垃圾在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也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一样成为水处理中的技术难点。  临安某垃圾焚烧发电厂原采用“物化预处理+生化处理+膜分离”的流程进行渗滤液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氨氮(NH4+-N)等处理效果。随
东苕溪是杭州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因其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东苕溪重要支流余英溪和太平溪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和水的氢氧同位素技术识别水体硝酸盐的污染源,结合SIAR模型解析研究区水体四种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率。本研究揭示了余英溪和太平溪水体硝酸盐的来源,阐明水体硝酸盐的转化,为控制东苕溪水体硝酸盐污染和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本研究以转玉米C4型pepc基因T1、T2代小麦植株和受体对照周麦19为试验材料,测定了转基因小麦功能旗叶的PEPC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研究并建立了转基因高光效小麦光合速率对光强、温度和C02浓度的响应曲线,分析了大田条件下转基因小麦的光合速率日变化以及对高温强光胁迫反应特性,并对部分转基因T1代小麦和对照的单穗重、千粒重做了比较,获得以下研究结果:  1.测定了转基因T1代小麦
棉花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集纤维、蛋白、油用于一体。色素腺体和棉酚是棉花的重要性状。植株部位棉酚的存在是棉株自身防御病虫危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由于棉酚的存在,致使棉子中棉子油和棉子蛋白不能用于人畜食用。我国每年棉花种植面积在500万公顷以上,年产棉子600万吨,其中含棉子油100万吨、棉子蛋白150万吨左右,因此大量植物油和植物蛋白资源被白白流失而不能加以利用。针对此原因,育种家们试图培育棉株中
学位
直接饲喂微生物(Direct-fed microbials,DFMs)被认为是一个改善瘤胃微生态和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潜在途径。直接饲喂微生物是将微生物制剂直接添加于饲料中,以改善消化和肠道卫生。本研究分三个试验探讨了DFMs对湖羊瘤胃发酵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一,研究体外添加DFMs对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二,研究体外添加DFMs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三,研究日粮中添加DFMs对湖羊生产
目的:  本课题以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运动的干预效应差异,并从分子生物学、脑功能影像学等角度探讨按部选穴针刺后产生效应差异的物质基础及机制,为按部选穴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根据选穴部位不同,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中脘组、胃俞组、内关组、足三里组进行实验,从胃运动的角度,采用SPECT/CT记录评
学位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安全、合理性等问题备受关注。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揭示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对于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但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多不明确,单一或者几个成分的药动学行为特征能否表征中药的整体体内过程有待探讨和论证。灯盏细辛注射液为菊科植物短亭飞蓬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目的:  比较蚂蟥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Whitmaniapigra Whitman,AW)结肠迟释微丸(colon delayed-release pellets,CDP)与普通微丸(regular pellets,RP)的抗血栓作用,并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通路探讨AW抑制静脉血栓(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