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clinD1、nm23-H1基因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与CT征象及预后的关系及CT灌注成像在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y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影像医学在肺癌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判断疗效的评估预后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所有影像学表现特征都有其组织病理学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对疾病,特别是肺癌的认识,已经深入到蛋白质和基因水平,并已形成分子病理学、肿瘤免疫学等新兴边缘学科。对癌基因、抑癌基因及许多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肿瘤血管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使在蛋白质水平和基因水平解释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成为可能,并有助于解释肺癌影像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分子生物学决定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特征、恶性程度、复发和转移。而由肿瘤生物学行为所决定的组织病理大体形态改变是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因此,组织病理大体形态改变犹如一座桥梁,有机地把影像学和分子医学连接起来,从而使得探讨影像学与肿瘤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可能。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影像学方法,依据影像表现与分子生物学因素的关系,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及预后。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在肺癌早期诊断领域,基因与影像对比研究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使我们了解决定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生物学因素与肿瘤生长方式和形态学表现的相关性成为可能。 关于CyclinD1、nm23-H1基因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目前为止国外未见相关报道。CyclinD1与肺癌CT征象相关性研究国内仅见一篇报道,nm23-H1与肺癌CT及MR征象相关性研究国内各见一篇报道。上述报道都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蛋白表达并研究其与肺癌CT或MR征象的相关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blot)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蛋白及mRNA进行半定量,并且相互印证,从而使基因、蛋白检测更加准确,说服力更强,可信度更高。为肺癌的诊断提供了
其他文献
<正>本世纪初,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试行)》等文件的颁布,研究性学习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学校重视。在实施中,研究性学习
卵巢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生长迅速,早期即可在腹腔内扩散,故五年生存率较低,一般不超过30%。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联合化疗方案,虽然有效率有所提高,但仍不理想。因此,探索
第一部分Ⅱ、Ⅲ期直肠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Ⅱ、Ⅲ期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
唐诗是唐代诗人智慧、思维、情感、体验的结晶,可谓字字珠圆玉润,句句光彩照人。由它所派生出来的今人常用成语典故,虽是吉光片羽,却依旧鲜活生动,须臾不离地丰富着我们的生
<正>患者女,62岁,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胀痛,无他处放射,近半个月来感觉乏力,体质量下降。患者自诉既往无特殊病史。超声检查:左肾大小104 mm×60 mm×68 mm,右肾大
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探索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以助于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研究发现,端粒酶的活化是肿瘤细胞获得“永生化”的关键步骤,但
伴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而有的电子产品在某些使用者那里的确已经成为上瘾物品,因此,不仅要求上瘾物品经济学关注这些变化,而且研究的边界和对象也需要扩展
结直肠癌是我国较常见、危害性较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和发展是一多基因参与和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在大肠癌的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