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影像医学在肺癌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判断疗效的评估预后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所有影像学表现特征都有其组织病理学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对疾病,特别是肺癌的认识,已经深入到蛋白质和基因水平,并已形成分子病理学、肿瘤免疫学等新兴边缘学科。对癌基因、抑癌基因及许多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肿瘤血管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使在蛋白质水平和基因水平解释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成为可能,并有助于解释肺癌影像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分子生物学决定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特征、恶性程度、复发和转移。而由肿瘤生物学行为所决定的组织病理大体形态改变是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因此,组织病理大体形态改变犹如一座桥梁,有机地把影像学和分子医学连接起来,从而使得探讨影像学与肿瘤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可能。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影像学方法,依据影像表现与分子生物学因素的关系,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及预后。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在肺癌早期诊断领域,基因与影像对比研究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使我们了解决定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生物学因素与肿瘤生长方式和形态学表现的相关性成为可能。 关于CyclinD1、nm23-H1基因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目前为止国外未见相关报道。CyclinD1与肺癌CT征象相关性研究国内仅见一篇报道,nm23-H1与肺癌CT及MR征象相关性研究国内各见一篇报道。上述报道都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蛋白表达并研究其与肺癌CT或MR征象的相关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blot)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蛋白及mRNA进行半定量,并且相互印证,从而使基因、蛋白检测更加准确,说服力更强,可信度更高。为肺癌的诊断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