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全面认识其影像学表现多样性,找出特征性所在,提高AIDS合并PCP的早期诊断水平,为临床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分析AIDS合并PCP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布特点、相互关系,探讨AIDS合并PCP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主的免疫功能及HIV病毒载量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并对鉴别诊断更有价值。
[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06.11~2009.12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50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临床(CD4和病毒载量等)、CT扫描资料,按照临床诊断标准来筛选。
2.总结50例AIDS合并PCP的胸部影像学特点并进行CT影像学分型及半定量CT评分,观察其中39例随访病例的CT动态变化,评价CT影像分型及评分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3.观察HIV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及在各影像分型患者之间的差异性,所有数据使用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两种指标的趋势和相关性。
4.根据PCP患者吸入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变化,将PCP严重程度分为三型:(1)轻型,P(A-a)O2为(15~35)mmHg;(2)中型,P(A-a)O2为(36~45)mmHg:(3)重型,P(A-a)O2>45 mmHg。探讨临床分型与CT影像学分型评分判断PCP严重程度的差异性及临床意义。
5.分析PCP患者的CT分型评分与免疫功能(CD4细胞)和病毒载量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处理采用Spearman检验。探讨AIDS合并PCP患者处于不同病毒复制数量和免疫抑制水平,肺部损伤的CT表现类型、分布范围及严重程度。
[结果]
1.本研究50例PCP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72%)、气促(68%)、发热(60%),36%患者具有完整三联征。体征为29例双肺呼吸音粗,6例双肺散在干/湿啰音。
2.AIDS合并PCP的典型CT表现为双肺广泛磨玻璃密度影(98%)和薄壁肺气囊(22%)。磨玻璃密度影的分布包括四种:(1)边缘肺野清晰(12%);(2)地图样/马赛克样(34%);(3)弥漫均匀分布(22%);(4)片状/不规则分布(30%)。CT征象还包括磨玻璃密度影伴气腔实变(32%),伴线网状模糊影(22%):伴单/多发结节(12%),伴空洞(4%)等。
3.基于以上CT表现特点,本组PCP患者胸部CT影像表现分为5型:磨玻璃密度型(56%),肺气囊型(18%),实变型(14%),间质型(8%),混合型(4%)。50例患者肺部CT评分平均19分,混合型CT评分最高23分,磨玻璃密度型和间质型最低18分。
4.随访39例中35例病变不同程度吸收,2例出现(2~3)次复发,2例因并发呼衰、气胸死亡。病变动态变化:最初小片状磨玻璃样改变向双肺散在斑片状及弥漫实变过渡,有效治疗后磨玻璃密度影吸收较快,肺气囊吸收较慢,最后常遗留间质性改变。
5.94%PCP患者发生在CD4+T淋巴细胞小于200个/ül时,72%病毒载量大于105 copies/ml。血浆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22,P=0.002),并存在线性依存关系,回归方程y=5.636-0.005x。
6.15例PCP患者病情程度分型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529,p=0.043<0.05),ANOVA分析认为两者线性依存关系存在(F=5.05,P=0.043),回归方程y=4.976+0.007x。其与CT评分、CD4+T淋巴细胞均无统计学相关性。
7.5种PCP影像分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与病毒载量分别进行ANOVA方差分析,两者在各组CT影像分型水平无统计学差别(F=1.372,F=0.929;P>0.05)。同时将CT影像学评分分别与CD4细胞数和病毒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66,r=-0.093;P>0.05)。
[结论]
1.AIDS合并PCP的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气促最为常见而体征不明显,伴低氧血症。CD4+T淋巴细胞数通常小于200个/μl,病毒载量大于105copies/ml。
2.胸部CT影像学特点为两肺磨玻璃密度影,以肺门为中心地图状或斑片状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肺气囊具有一定特征性。AIDS合并PCP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及时予以CT检查及短期随访动态变化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3.AIDS合并PCP的肺部CT影像评分与免疫功能、病毒载量无明显相关性。但HIV阳性患者存在两肺磨玻璃密度影伴有低氧血症,结合免疫功能与病毒载量综合考虑可以做出拟诊,利于在病原学确诊前早期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