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杆菌外膜包裹纳米粒的制备以及抑制致龋生物膜的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55769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龋病是一种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发生在牙体硬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它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具有高度的结构性。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防龋方法是药物防龋,其主要目的就是抑制致龋性生物膜的形成。但是传统抗菌药物由于存在利用率低、毒副作用大、时效短等问题,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纳米载药系统能够增溶药物、高效载药、缓释药物、降低毒副作用,在口腔防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牙菌斑生物膜独特的结构,以及口腔内复杂的环境,传统纳米载药系统难以在生物膜中富集和停留,并且易受到生物膜中基质或酶等成分的影响,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抗菌作用。因此,如何让纳米载药系统在生物膜内发挥更好的作用,是当前防龋药物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新兴的细胞膜包裹纳米粒子技术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细胞膜包裹纳米粒子技术是在传统纳米载药系统的外层包裹一层细胞膜,使其能够继承源细胞膜表面固有特性,从而具有与源细胞类似的行为和功能。不同种类和功能的细胞膜可以让纳米载药系统获得各种不同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乳酸杆菌可借助其外膜表层特性与变异链球菌发生共聚集,从而发挥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和生长的作用。因此,受细胞膜包裹纳米粒子技术和乳酸杆菌的启发,本研究旨在利用乳酸杆菌外膜对负载有抗菌药物的纳米粒子进行包裹,构建一种新的防龋纳米载药系统,并证实该系统能够继承源乳酸杆菌外膜的特性,与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相互作用,从而介导防龋药物在生物膜内的富集和传递,抑制生物膜致龋性,为解决现有防龋纳米载药系统研究和应用面临的关键问题提供新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乳酸杆菌外膜包裹的纳米载药复合物并探究其抑制致龋生物膜的潜力。研究方法:1.乳酸杆菌外膜包裹PLGA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首先采用研磨法机械破坏细菌结构,差速离心分离外膜,然后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载TCS药物的PLGA纳米粒子(TCS@PLGA-NPs),最后提取的乳酸杆菌外膜与TCS@PLGA-NPs通过脂质体挤出仪共挤得到乳酸杆菌外膜包裹载TCS的PLGA纳米粒子(LA/TCS@PLGA-NPs)。接下来对合成的LA/TCS@PLGA-NPs进行一系列的表征与鉴定,体外评价LA/TCS@PLGA-NPs的粒径、电位、形态、稳定性、药物包封率和载药率以及药物释放率等;SDS-PAGE法检测LA/TCS@PLGA-NPs上乳酸杆菌外膜蛋白的保留情况;根据S-层蛋白在乳酸杆菌外膜外侧不对称分布的特性检测LA/TCS@PLGA-NPs膜侧位性;BCA法检测LA/TCS@PLGA-NPs蛋白负荷量;CCK-8法检测LA/TCS@PLGA-NPs的体外细胞毒性。2.LA/TCS@PLGA-NPs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变异链球菌与乳酸杆菌共聚集现象,并且定量分析共聚集率;通过CLSM检测LA/PLGA-NPs对浮游变异链球菌的黏附作用,并探究其黏附机制;利用CLSM观察LA/PLGA-NPs在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的空间分布,定量分析变异链球菌和LA/PLGA-NPs的荧光体积,进一步探究纳米粒子在生物膜中的整合情况;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LA/PLGA-NPs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采用活死菌染色法探究LA/TCS@PLGA-NPs对处于不同形成阶段的生物膜活性的影响;RT-qPCR检测LA/TCS@PLGA-NPs对生物膜致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体内检测LA/TCS@PLGA-NPs对大鼠龋病防治的作用。研究结果:1、采用研磨法和差速离心法成功提取得到嗜酸乳酸杆菌外膜,其粒径为269.35±28.61mV;表面电位为-10.68±1.65mV。2、采用纳米沉淀法成功制备负载TCS药物的PLGA纳米粒子,其形态规则,粒径均一,平均粒径为107.60±2.04nm,表面电位为-21.30±0.46mV,TEM观察形态呈圆形,测得包封率为49.7±0.8%、载药率为 19.1±0.3%(n=3)。3、采用脂质体挤出法成功制备嗜酸乳酸杆菌外膜包裹的PLGA纳米粒子,其平均粒径为132.87±9.1nm,表面电位为-12.4±0.75mV。TEM观察形态呈圆形,表面有一层外膜形成“壳层”结构。测得包封率为47.3±1.0%、载药率为 14.8±0.3%(n=3)。4、在4℃下,TCS@PLGA-NPs和LA/TCS@PLGA-NPs在PBS中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药物释放率,在8h,TCS@PLGA-NPs 和 LA/TCS@PLGA-NPs 释放率分别为 42.2%和36.7%。之后两者释放速度都减慢,在69h,累积约有76.1%和44.5%的TCS分别从 TCS@PLGA-NPs 和 LA/TCS@PLGA-NPs 中释放出来。5、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LA/TCS@PLGA-NPs与提取出的嗜酸乳酸杆菌外膜具有类似的蛋白成分。膜侧位分析显示LA/TCS@PLGA-NPs中S-层蛋白含量为等量嗜酸乳杆菌外膜的94.6%。蛋白负荷实验表示LA/TCS@PLGA-NPs中蛋白负荷量约为0.33±0.04 wt%。6、TCS、TCS@PLGA-NPs和LA/TCS@PLGA-NPs分别在 120μg/mL、160μg/mL和40μg/mL浓度下,对人口腔角质细胞(HOK)的细胞活性均大于75%,属于安全性范围。7、SEM和CLSM图像结果显示变异链球菌和嗜酸乳杆菌能够发生共聚集,并且共聚集率随着共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8、CLSM图像显示经过共培养和冲洗后,LA/PLGA-NPs(绿色红色荧光重叠)聚集在变异链球菌(蓝色荧光)周围,经氯化锂(LiCl)和胃蛋白酶处理后,其荧光几乎消失,但经高碘酸钠和牛血清白蛋白处理后其荧光仍然存在。9、CLSM图像显示在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任意阶段加入LA/PLGA-NPs,它们大多存在于生物膜的中间层,其介导的生物膜的荧光体积均小于未添加纳米粒子介导的生物膜的荧光体积(P<0.05)。此外,LA/PLGA-NPs荧光体积的增加趋势与生物膜荧光体积的增加趋势一致。10、结晶紫法结果显示分别在生物膜形成的第0h、6h、12h、24h、48h加入LA/PLGA-NPs,LA/PLGA-NPs对生物膜抑制率分别为64.1%、40.3%、21.9%、6.7%和2.0%。11、LA/TCS@PLGA-NPs的抗菌作用较TCS@PLGA-NPs和TCS稳定,在生物膜形成的任何阶段加入LA/TCS@PLGA-NPs,其介导生物膜活性均保持在75%左右(P>0.05)。12、RT-qPCR结果显示,LA/TCS@PLGA-NPs处理生物膜4天后,其致龋相关的毒力基因gtfB、gtfC、fif、spaP、gbpB、ldh、atpF、comD、vicR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下调(P<0.05)。此外,LA/TCS@PLGA-NPs组中gtfB、gtfC、comD、atpF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TCS组和TCS@PLGA-NPs组(P<0.05)。1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LA/TCS@PLGA-NPs平滑面龋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A/TCS@PLGA-NPs的窝沟龋总病变以及初始病变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中度病变以及深度病变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本实验成功合成了以负载TCS的PLGA纳米粒子为核心,以嗜酸乳杆菌外膜为外衣的纳米复合物,此纳米复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性质,包括尺寸可控、带负电荷、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和生物安全性。LA/TCS@PLGA-NPs能够与变异链球菌“共聚集”,抑制变异链球菌的早期定植,并凭借优良的缓释能力,持续降低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减缓体内龋病的发展。本研究为抑制致龋生物膜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有助于纳米载药系统在龋病预防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检索和总结目前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用药和单用丙酸氟替卡松在哮喘患儿升阶梯治疗中的相关证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探讨两组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数据库建刊时间到2021年11月30日为检索时间,系统检索The Cochrane、MEDLINE(通过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沙美特罗/丙
学位
目的:探索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与各种新生儿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文献语言限定为英文,内容为GDM与新生儿不良结局影响的队列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采用NOS文
学位
目的:延长机械通气(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已经成为全球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s,ICUs)的重要难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医疗资源。目前我国尚无规模性针对接受PMV患儿的研究数据。本文的目的是调查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中PMV的发生率、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情
学位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PSM)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索皮下胸廓比(Subcutaneous-Thoracic Ratio,S/T)在新生儿败血症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中的应用价值,研究S/T比值在新生儿败血症合并CLS中的预测价值,及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发生CLS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
学位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重庆地区儿童诊断感染性腹泻,且粪便培养沙门菌阳性病例,了解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预防和控制重庆地区沙门菌感染提供依据,为临床儿科医生抗菌药物选择提供方向。方法:收集2016~2021年就诊于重医儿童医院门诊诊断感染性腹泻,且粪便培养沙门菌阳性病例,截取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年份、月份、不洁饮食史、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学位
研究背景:LIPUS(Low-ins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低频脉冲超声)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利用声辐射力产生的机械刺激对细胞产生作用,进而发挥治疗效用的治疗手段,LIPUS能调节多种干细胞的生物行为能力,还可促进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成骨分化,从而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再生。骨组织再生过程与周围微血管的新生关系密切,然而LIPUS在PDLSCs的内皮分化及其微血管形
学位
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肺吸虫病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CNS肺吸虫病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对影像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男性129例,女性71例;年龄1岁~17岁,中位年龄7.23岁,发病高峰为学龄期;87.0%患儿来自农村;72.5%有明确的流
学位
目的:为了研究κ阿片受体激动剂纳布啡在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模型中的抗炎作用及其脊髓中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体重240-29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乙酸模型组、纳布啡组和抑制剂(PDTC)组,每组12只。异氟烷麻醉大鼠,模型组、纳布啡组及PDTC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1%的乙酸(1m L/100 g)建立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前30分钟,PDTC组的大鼠腹腔
学位
第一部分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分析目的:探讨儿童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V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和治疗的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患儿21例。收集分析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结果、治疗、随访经过及预后,并进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学位
目的:双膦酸盐类药物(BPs,bisphosphonates)具有强大的抗骨吸收作用,是目前用于治疗骨转移肿瘤、多发性骨髓瘤与骨质疏松等骨吸收疾病的一线药物。双膦酸盐颌骨坏死(BRONJ,Bisphosphonate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jaw)是一种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经久不愈的颌骨暴露,伴随严重疼痛。由于BRONJ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的疗法均以控制感染与坏死的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