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创造了许多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她的多部作品,如《伊坦·弗洛美》、《欢乐之家》、《树之果》,经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评论界和公众的喜爱。1921年,其代表作《纯真年代》为其赢得了普利策奖,华顿由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女性作家。本论文将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来深入探析该小说中的伦理现象,剖析这些伦理现象及故事情节产生的伦理背景,并进一步阐释作者华顿夫人的写作意图及伦理思想。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首先,将简要介绍作者伊迪丝·华顿,其代表作《纯真年代》,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本章从不同角度对关于该小说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也将阐述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关注《纯真年代》中体现出的宗教伦理,主要从西方文化中两大主导宗教:希伯来主义和希腊主义对小说进行深入探析。首先,本章将介绍希伯来主义和希腊主义,两者的宗教内涵,与新旧伦理思想的联系,以及两者在19世纪美国的表现形式。第二章细致分析小说中几位主要角色,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不同的宗教伦理观,以及其在新旧伦理观念影响下的大相径庭的行为处事与人生价值。第三章从夫妻关系和母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小说中的家庭伦理。本章主要选取两对夫妻的伦理关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其不同关系形成的深层原因;同时,以韦兰太太和梅等母女为例研究了旧伦理思想影响下母女各方面的相似性,分析了新伦理思想下梅多拉姑妈对艾伦的母系影响以及老明哥特太太对她两位外孙女同样深刻却不尽相同的爱。第四章从社会伦理的视角分析了《纯真年代》。探析两个阶级——贵族资产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相互交织,随着世界进入新纪元而从斗争关系转而妥协并存,并研究这种旧式关系向新型关系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其发生的暗含原因。同时,还从以下角度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新旧演变:个人对爱情、真理和自由的追求;集体对个人追求施压的潜在原因;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最终和谐。第五章是结语部分。这一部分关注华顿夫人的写作意图。她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她对逝去的代表旧式伦理思想的老纽约社会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她对这个社会的个人态度。华顿夫人支持宣扬新型伦理思想下人文主义的宗教伦理观,性别平等的家庭伦理观,尤其呼吁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并期望阶级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