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重点考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温度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化对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变化的作用.虽然已有研究对中国日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中国地区城市化增暖效应等问题作了不少的分析,但对日较差、月较差、季较差以及年较差的具体变化特征的分析还非常有限.尤其对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类型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分析温度较差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此外,目前对于全国不同区域城市化增暖对平均温度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90年代以前,而对近十年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影响的分析较少.该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的统计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0年中国月、季、年平均日较差总体上均有减小趋势,减小最显著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北和新疆等地,华北地区变化趋势最弱;月较差在冬末和春季减小趋势最显著,季较差在夏季减小趋势最显著,年较差在全国大部份地区均显著减小,降幅最大的依然是东北地区.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和日较差的分析表明,中国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增暖效应.城市最高、最低温度年极端值均高于农村,而日较差均低于农村;最高、最低温度的年极端值城乡差值在夏季为下降趋势,而冬季为上升趋势;城市平均暖日、冷日、暖夜及冷夜天数均高于农村;城市和农村相对较长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明显减小;而相对较短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显著增多.分析还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平均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对最低温度的作用更明显.在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上,与其对极端温度影响的变化特征类似.在变化时段上,1981-1990年是热岛效应最强的十年,近十年热岛效应有下降趋势.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1961~2000年NCEP资料、高空观测资料、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资料和中国西北地区东部48个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初步对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气候特征和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动及二者
国内外许多观测事实以及理论研究表明,一定条件下沙尘气溶胶粒子在传输过程中表面化学特性可能受S污染物作用产生变性,使得沙尘粒子表面覆盖着可溶性硫酸盐。在我国沙尘暴发生
本文首先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的强度、所在经度、纬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周期和发生突变的年份。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不仅存在,而
本文利用NCEP/NCAR200hPa、500hPa和850hPa位势高度场和海表温度场的36年资料,分析了全球不同季节11~25天和29~59天两个频段扰动量方差贡献百分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EOF方法分别
笔者已连续3个月提醒关于周九号线压力问题,如此长的盘整属于历史罕见,需要关心它的内在用意。市场中有一句话,久盘必跌。现实中也有久盘必涨的图形,现在的上证指数处于短线中的久盘必涨,在周K线中是久盘必跌,这样又是矛盾。笔者在不同场合谈到近期的上证与深圳指数几乎所有的技术面处于矛盾区间,给操作带来了困难,特别是没有技术的读者更是买也不是,抛也不是,无可适从。要么追涨,要么杀跌,仅仅3个月的盘整期资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