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传统风险相比,流动性风险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中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化,中美经贸摩擦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国际地缘政治风险频发,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央行开始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市场流动性总体维持合理充裕状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并不大。然而,与其他类型金融风险较为不同的是,流动性风险相对抽象,具有“静水深流”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爆发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潜在的风险隐患却始终贯穿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一旦爆发将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银行个体乃至整个银行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尽管我国金融体系尚未爆发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但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如2013年6月爆发的“钱荒”可视为流动性风险阶段性爆发的表征,2019年6月包商银行被接管以及锦州银行和恒丰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事件,既有公司治理和股东股权管理混乱带来的影响,但同时也凸显出我国中小银行在资产负债配置上的激进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不足。
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和背景,本文对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开展了研究。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内涵,重点对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计量测度,并分析了流动性风险呈现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方法对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准备金、利率和信贷渠道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渠道主要包括准备金、利率和信贷三个方面;二是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稳存增存压力加大、同业负债占比过高以及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不足。同时,我国大型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和期限结构更为合理,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较小,而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更高。三是在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三个渠道中,准备金和信贷渠道均对流动性风险造成负向影响,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降低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的方式,起到改善流动性风险的效果。但随着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持续保持低位,商业银行开始适度加大同业错配力度,导致流动性风险指标趋于恶化。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商业银行应强化底线思维,在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时期,前瞻性布局流动性资源储备,确保流动性的平稳运行;二是中小银行应逐步回归存贷款基础性业务领域,向小而精的业务发展模式转型,深耕本地市场,降低对银行间市场批发行融资的依赖;三是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管理部门应弱化利润考核目标,强化流动性调节职能,确保同业条线资产负债的均衡发展,降低同业错配水平;四时货币当局应继续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通过改革的方式促进调控,增强商业银行负债稳定性,确保流动性的平稳运行。
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和背景,本文对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开展了研究。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内涵,重点对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计量测度,并分析了流动性风险呈现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方法对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准备金、利率和信贷渠道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渠道主要包括准备金、利率和信贷三个方面;二是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稳存增存压力加大、同业负债占比过高以及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不足。同时,我国大型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和期限结构更为合理,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较小,而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更高。三是在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三个渠道中,准备金和信贷渠道均对流动性风险造成负向影响,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降低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的方式,起到改善流动性风险的效果。但随着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持续保持低位,商业银行开始适度加大同业错配力度,导致流动性风险指标趋于恶化。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商业银行应强化底线思维,在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时期,前瞻性布局流动性资源储备,确保流动性的平稳运行;二是中小银行应逐步回归存贷款基础性业务领域,向小而精的业务发展模式转型,深耕本地市场,降低对银行间市场批发行融资的依赖;三是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管理部门应弱化利润考核目标,强化流动性调节职能,确保同业条线资产负债的均衡发展,降低同业错配水平;四时货币当局应继续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通过改革的方式促进调控,增强商业银行负债稳定性,确保流动性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