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House-Brackmann(H-B)评分、H-B分级和面部残疾指数(FDI)的评分,观察“斑巴膏”穴位敷贴对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2.通过“斑巴膏”穴位敷贴后对皮肤刺激强度的监测,探讨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45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针刺组及西药组每组各15例。三组均以泼尼松、阿昔洛韦、甲钴胺作为基础治疗,10天为一疗程,敷贴组采用“斑巴膏”调制成丸,贴于患侧牵正穴、健侧劳宫穴上,每次30min,每2日敷贴1次,10天为一疗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1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天为一疗程;西药组不再予以其他治疗。一疗程结束后,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评分、H-B分级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对照,评价其临床疗效;通过对敷贴处皮肤48h内的过敏反应程度评分,评价“斑巴膏”对皮肤的刺激强度,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H-B量表评分: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敷贴组、针刺组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敷贴组与针刺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H-B分级: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分级均有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敷贴组改善情况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改善情况上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相比于敷贴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FDI量表评分:三组患者的FDIP(躯体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上升,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治疗后,经两两比较,敷贴组、针刺组的FDIP评分均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敷贴组与针刺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FDIS(社会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两比较,敷贴组、针刺组FDIS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敷贴组与针刺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敷贴组、针刺组、西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8%、93.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和敷贴组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敷贴组和针刺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斑巴膏”对皮肤刺激的平均反应分值均>0.5分,<2.99分,表明“斑巴膏”按本实验所用的剂量、敷贴时间对皮肤仅具有轻度刺激性。结论:1.“斑巴膏”穴位敷贴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有显著疗效,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2.“斑巴膏”穴位敷贴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每穴用量0.1g、敷贴时间30min,对皮肤仅有轻度刺激性,临床使用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