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媒介形式都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位于江苏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本身的历史博物馆的定位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宣传主题,逐渐建立起纪念馆以线下线上平台共同参与传播行为的“1+N”模式传播体系。同样,这个多线传播体系在本质上仍然遵守了“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媒介形式都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位于江苏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本身的历史博物馆的定位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宣传主题,逐渐建立起纪念馆以线下线上平台共同参与传播行为的“1+N”模式传播体系。同样,这个多线传播体系在本质上仍然遵守了“5W”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传播模式,但是既有传统模式的延续,又结合新媒介有所创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博物馆下的一种类型纪念馆,有着区别于他馆的独特使命和价值。本文首先细致地梳理了纪念馆线下和线上传播媒介的形式和特点,搭建出清晰的“1+N”模式的纪念馆传播媒介。再继续对纪念馆传播的讯息内容从形态和主题两方面进行分析,重点阐述在线下和线上平台中不同形态和主题的讯息内容的呈现方式。之后对纪念馆讯息在线下和线上平台使用的创新传播路径和策略作出对应分析,列举大量线下线上传播的案例佐证了纪念馆传播的多种路径和策略。接着从传播受众视角出发,将受众社群进行明确的划分以提供多种分析角度,又运用霍尔的三种解读模式的学术理论模型对照分析纪念馆受众,加入受众的视角完整整个传播过程分析。最后列举案例说明纪念馆始终处于流动性的传播场域之中,概括目前纪念馆所收获的传播效果并对之后的传播作出反思与启示。本文以“5W”传播模式为主体行文脉络,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传播行为进行一一比对,同时紧密结合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融合背景,对此进行创新解构,由此来考察纪念馆的传播模式在融媒体时代中的特点和策略,有利于对完整的传播模式有更好的认知,得到更好的改进作用。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优秀的传播案例研究,对其他同类型纪念馆或者有宣传需求的博物馆提供借鉴的案例。
其他文献
半跏思惟佛造像起源于古印度地区,盛行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随后流传日本,对日本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溯源演变的研究,涉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传播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国内目前的佛教半跏思惟像研究来说,学者往往聚焦于某一地域或时段的造像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研究材料主要集中于雕刻造像,不仅缺乏对整个汉传佛教圈的大局视角,在跨地域艺术史的研究上也有许多不足。本文结合古印度犍陀罗地区、中国至朝鲜半岛
本篇论文研讨的对象为多次获得凯迪克奖的得主尤里·舒利瓦茨。本文大致梳理其60余年的绘本创作生涯,详尽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创作缘起以及作品风格,切实了解画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如何将多国艺术与文化底蕴融合其中,同时可以创作出彰显个人特色与国际风味的艺术作品。可以说,舒利瓦茨的绘本作品极为成功地显示出作为一名绘本画师的素质与修养。尤里·舒利瓦茨的绘本作品如今传入国内的没有很多,但事实上他的绘本作品中所体
全息音乐表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逐渐成为电子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时尚和潮流。它在传统音乐表演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具有科技化、综合化、现代化、多元化特点。它将科技与艺术紧密结合,把传统以听觉为主的音乐艺术转向视听联觉的音乐艺术,目的是帮助音乐表演者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情感、情境和意境。以全息音乐表演与传统音乐表演异同为主要线索,研究全息音乐表演中的若干问题。全息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任务不仅
“时代曲”是20世纪20-40年代产生于上海,歌词多以“家庭、爱情”为主题的流行歌曲。1949年前后,大量词曲作家、歌星影星移居香港,“时代曲”文化圈由此南移。文章以传播学“5W”的理论为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结合曾遂今提出的“CNPRR’A”音乐传播模式,考察上海“时代曲”南下的历史变迁。沪港双城在地理、经济、人口构成、教育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使得“时代曲”在由沪及港的传播过程中受到较少阻力,能够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集鲜明的俄罗斯风格、18世纪的古典风格及20世纪的现代主义于一体。歌剧《战争与和平》是普罗科菲耶夫历时12年之久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改编自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音乐叙事学是由20世纪70年代文学中的“叙事学”学科在跨学科、跨媒体潮流的引导下引申出来的一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沿袭了延安时期提倡的大众文艺思想,由此推动了的“戏改”运动。从1952年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到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短短13年间,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和演艺机构(剧团)共举办戏曲观摩性会演百余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2~1958年间的“戏改”工作以整理和改编传统戏为主,因此彼时的戏曲会演中的
刘东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乐图像学开拓者之一,在音乐史、音乐图像学领域成果丰硕。早年跟随杨荫浏、李元庆等学术前辈的治学经历,刘东升主编的《中国音乐史图鉴》《中国乐器图鉴》使音乐图像学与中国音乐史学、中国乐器学成为最早体现图像学优势的学科,这是刘东升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最凸显成就的地方。20世纪末到21世纪以来,真正走出国门、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音乐类图书,正是刘东升编辑的《中
论文以舞剧中的花木兰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民族舞剧《木兰飘香》、宁波市歌舞剧院的民族舞剧《花木兰》与辽宁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花木兰》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舞剧中花木兰形象的再塑造,挖掘其精神指向、当代表达与美学价值,探讨不同时代语境下舞剧创作改编的创新表达及可能性。论文第一章从文学文本与戏剧表演的分析中,发现花木兰形象之所以能够脱离其文学文本,进入到其他艺术领域乃至舞蹈艺术的创作之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后现代思潮的出现动摇了一直延续以来的动画审美取向,开始出现突破性的反叛传统的作品。而极具反叛意味的反英雄主义动画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并且此后蓬勃发展,现今已然成为动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动画叙事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反英雄主义动画叙事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社会现实及科学技术的深厚影响,在突破了英雄主义动画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其独特的叙事形象和叙事空间。本文将结合相关动画作品,分
淮海戏是主要流传于淮海地区的地方小戏,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其唱腔、剧目、表演形式都体现出淮海地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彰显地方音乐特点、体现区域语言文化、继承传统民俗民风等方面,淮海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淮海戏主腔历经了“两定一转”三个发展阶段,即男女主腔的两次确定以及主腔由以曲牌为主向板腔为主的转变。其声腔主要可分为基本腔、辅助腔和色彩性唱腔三类,主腔确定后,又加入板式变化发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