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应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进行归因时,低估其外在情景因素的作用,而将行为归于行动者个人特质的倾向。这种归因偏差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在对应偏差的跨文化研究中,Choi和Nisbett (1998)等提出,当提高态度归因模型中目标者的限制性情景条件的显著性时,东方人会因为对环境因素的敏感而不会表现出对应偏差或较少表现出对应偏差,并用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而Yuri Miyamoto和Shinobu Kitayama (2002)等则认为,在态度归因过程中人们是依据行为的态度评估性来做判断的。东西方人在行为态度评估性高的条件下进行态度归因时都会表现出对应偏差;但是当行为态度评估性降低时,东方人的对应偏差会减小或消失。这两个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对应偏差的跨文化差异。迄今为止,仍未出现综合考察这两个因素的研究。而目前国内对于对应偏差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应偏差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缺乏。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条件操控情景因素和行为态度评估性,以综合考察这两个因素对对应偏差的影响,并通过内外信息加工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态度归因的过程。本研究有两个实验构成。实验1以Jones和Harris的态度归因经典范式为基础,分别以让被试重复归因材料中目标人物的经历以及以文章长短、论据多寡的方式操纵了情景因素和态度评估性的高低,设计了四种比较条件,综合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应偏差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因素。实验2以情景因素为外部信息,行为态度评估性为内部信息,在实验1的基础上,通过附加信息来改变态度归因过程中的内外信息对归因的参考性,从而探讨情景因素和行为态度评估性在态度归因中的作用以及态度归因的认知过程。实验1发现,在四种实验条件下,被试在对目标人物的态度归因上均表现出对应偏差现象;而且在情景因素显著、行为态度评估性低的条件性下,态度归因值差值最小,即此条件下对应偏差最小。实验2发现,在加入附加信息后,情景因素显著且态度评估性高的条件中,内部信息模糊,被试在态度归因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对应偏差,但其对应偏差值小于实验1中同种条件下的对应偏差值;情景因素显著且态度评估性低的条件中,内部信息充足,被试在态度归因上也有明显的对应偏差表现,且大于实验1中同种条件下的对应偏差值。综合研究结果及有关讨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对应偏差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也是存在的;当单独提高情景条件的显著性或降低行为的态度评估性时,都会使对应偏差减弱,而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会使对应偏差最大程度地减小。2.中国被试在进行态度归因时会综合考虑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对它们进行认知比较。当内部信息充足时,情景因素在归因过程中弱化,中国被试在态度归因过程中会倾向于表现出对应偏差;当内部信息不足模糊时,情景因素的作用会加强,反而会减小中国被试的对应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