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颈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分布特点,探讨Modic改变的发生与颈椎退行性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一年内因颈肩痛而在本院行颈椎MRI和常规X线检查的患者,其中门诊病人1115例,住院手术病人72例,排除颈部创伤病史,肿瘤、炎症、先天性畸形等明确病理改变的病例。其中男性582例,女性605例;年龄20-89岁,男性平均年龄45.7岁,女性平均年龄46.3岁。根据Modic分级标准对患者颈椎矢状位MRI资料进行评估,记录有无Modic改变的发生,以及Modic改变的类型,分布的节段,Modic改变位于终板上的位置等;根据患者颈椎磁共振T2加权像,依据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进行评分;在颈椎X线上采用C2-C7椎体后缘切线法测量颈椎的生理曲度;与颈椎邻近节段正常椎间隙高度相比,评估测量每个椎间隙的高度。所有影像学资料均由两位医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双盲分析,并进行Kappa检验。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Modic改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椎间盘退变节段及程度、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结果:1187例共计7122个颈椎椎间盘中126例(包括手术病人9例),14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ModicI型改变33例,34个椎间盘;Modic II型改变78例,93个椎间盘;ModicⅢ型改变15例,15个椎间盘;其中Modic改变累及单侧终板51个,累及双侧终板91个;累及相应节段上终板119个,下终板114个;Modic改变位于邻近终板前1/2者93个,位于邻近终板后1/2者140个。按性别统计:其中男性发生率为11.86%(69/582),女性的发生率为9.42%(57/605),两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按不同年龄组统计,其中20~29岁组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1.35%,30~39岁组为2.98%,40~49岁组为9.54%,50~59岁组为14.87%,60~69岁组为13.19%,70~79岁组为15.05%,80~89岁组为13.79%,各年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3,P<0.05)。按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节段0个(0%),C3/4节段16个(1.35%),C4/5节段34个(2.86%),C5/6节段59个(4.97%),C6/7节段23个(2.27%),C7/T1节段6个(0.51%)。颈椎不同节段Modic改变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按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同统计,其中椎间盘Pfirrmann退变Ⅰ级的发生率为0%,退变Ⅱ级为0.18%;退变Ⅲ级为0.89%;退变Ⅳ为9.25%;退变Ⅴ级为34.38%。颈椎Modic改变在不同椎间盘退变上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按颈椎曲度的不同统计,其中颈椎曲度正常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6.17%,颈椎曲度异常者发生率为19.59%;按椎间隙高度有无降低统计,椎间隙高度正常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0.83%;椎间隙高度降低者发生率为9.14%,两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颈椎Modic改变与性别,年龄,椎间盘节段,椎间盘退变,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等各因素进行Logistic检验逐步回归法得出回归方程为:Y=-10.2257-0.0323 A-0.335 D+16.729 S+ 0.3252 C+0.4711 H结论:颈椎终板存在Modic改变,最常见的类型为Ⅱ型,I型次之,Ⅲ型最为少见,其多发生于C5/6节段,位于邻近终板的后1/2。颈椎Modic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性;Modic改变可能是颈椎间盘退变严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