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农业就紧密地关系着我国的发展以及我国的民生问题。土地是民生问题的根源所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新常态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其经济体系构成和质量都将会产生全盘、深入的变化。然而,农村的农业所需的资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必要在农村发展农地金融。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发展农地金融,利用农地金融这一方式为我国农村发展注入鲜活的血液,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金融,简称为农地金融,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凭借其所承包农地的经营权作为金融资产,在借贷抵押、融资入股、收益分配中发挥金融资本作用的农村土地资本化过程和形式。农村土地金融主要是为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长期融资和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实现农业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目的。因此,探索农村土地金融的路径对于解决农业资金不足、农民贷款难这一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有着深远的意义。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在中国,农地土地金融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贵州湄潭县是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首个探索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地区。虽然湄潭试验缺乏顶层设计,受限于当时的经济金融大环境,加之实际操作的不规范,使得其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在如何增加、引进农业资金投入方面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路线。总结这次试验中的经验教训,可以扬长避短,为以后实施农村土地金融,增加农村资金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提供借鉴。笔者认为,农村土地金融的路径是以农村土地资产化和农村土地资本化为前提的。农村土地金融的路径分为三步:第一步,农村土地由资源变为土地资产;第二步,农村土地由土地资产变为土地资本;第三步,农村土地由土地资本变为金融产品。本文中所涉及的农村土地仅仅是指农村耕地,不包括农村的宅基地以及农村的建设用地。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并且对农地产权理论和土地资本化理论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基于对我国农地金融试点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农村土地金融的路径与措施、建议,为今后农村土地金融的下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