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语言的兴趣由来已久,不断地创建了一些理论试图来说明语言的工作机制。对于人脑工作机制的研究和兴趣也同样由来已久。语言是人脑的产物,所以对一个方面的研究必然有助于对另一方面的理解。
本研究的动机主要来源于Taylor的著作《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他非常巧妙地把范畴化研究集中到语言的范畴化上来,具体来说是类典型理论基础上的范畴化。
在语言学领域,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类典型和基本范畴理论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这篇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价这一理论:通过与以前范畴化理论的对比得出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和心理现实性:通过语言各层次的实证性分析说明这一理论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但也有不足,比如它没有对功能多义性和语言创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提到了另一个机制-非范畴化。
总之,本文试图对语言范畴化和非范畴化作一个动态的、认知的解释。这一新方法势必会对语言学习和研究产生影响,对于语用学和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本篇论文所要实现的研究目标。第二章从两个方面为下文的研究作了铺垫:1)通过回顾比较前人的范畴化理论,力图证明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研究共同发展的结果;2)分析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第三章通过论证范畴化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语言各个层次的运用,证明此理论的普遍性有效性,另外还对范畴扩展的两大工具和途径一转喻和隐喻一作了分析。第四章讨论了原型范畴理论的一次不足并提出在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过程中还有一个非范畴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好弥补了范畴化理论的不足。第五章是对前面讨论的总结,得出本文的最终结论:原型范畴化理论是有效的语言解释工具,具有普遍性,但也有不足之处;非范畴化理论是其有效的和必要的补充,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同时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