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的“情感”展演——以“朴素正义感”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wa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的更迭之中,理性主义以绝对优势宰制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成为人类追求确定性真理与探索终极奥义的有力法宝。纵观舆论观念的历史沿革,亦是如此。
  在西方,深受哲学风尚的传统影响,舆论观的几次革新都建立在人们对待理性主义的态度转折之上。在启蒙运动强调“天赋人权”的背景下,理性被视作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对理性的过度崇拜使得舆论被美化成绝对真理的象征;而到了李普曼时期,传统的真理观以及它所依附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框架饱受质疑,理性主义的思想演变成工具理性的规则;而随着“理性的吊诡”被发现,理性主义被“合理性”理论所重构,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将舆论视作交往理性之下的“话语共识”,罗尔斯把舆论看成公共理性下的“重叠共识”。而放眼中国,自梁启超将现代意义上的“舆论”概念引进本土语境,它便被涂抹上了启蒙主义的理性色彩,精英知识分子将其视作变法图强的“救国良方”,寄托着建立民主社会的殷切期待;而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新闻舆论发展的深刻影响,实践与学理层面更多地关注舆论对实现社会控制的可能性探讨。在漫长的历史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带有情感色彩的舆论无益于召唤并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理性公民,更无法促成舆论的良性演化。
  然而,从内生性视角来看,“情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种典型而特殊的中国式“情感”——“朴素正义感”在当下互联网舆论中的频繁展演,对西方“情感”与“理性”的二元论观点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既保留着中国传统礼法社会的价值秩序,又被赋予了当下转型时期的社会焦虑,并且饱含着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永恒追求。
  通过对典型案件的选择与分析,本文发现,“朴素正义感”的唤起往往基于公众对原型的历史认知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正如公众对于欢和张扣扣的“孝子”认同带来了对“孝义”的捆绑,为母复仇便拥有了“天经地义”之伦理义务性;对邓玉娇和于海明的“侠客”想象带了对“侠义”的赋魅,个人抗暴便具备了“惩奸除恶”之道德合理性;对唐慧和江歌母亲的“悲母”塑造带来了对“公义”的简化,为女儿伸冤之下请求罪犯死刑的诉求便被赋予了“杀人偿命”的历史合法性。这种朴素的正义与司法审判的走向或许存在偏差,但与纯粹的情感体验不同,它被赋予了时代的价值取向,预设了某些特定形态的知识或概念,深深嵌入在社会和历史的结构背景之中。
  更进一步来说,“朴素正义感”不仅与法律及理性主义之间有着“同频共振”的表现,还能够与多元社会规范力量之间产生互相建构的可能。在实践层面,“朴素正义感”背后凝聚的“人心所向”倒逼着人们重新思考当代司法审判的标准,既要“依之于法”,也要“考之于情”;在观念层面,“朴素正义感”背后流露的复仇思想形塑着人们在不同时代对待公平正义的认知方式,无论“私力复仇”,亦或“公力救济”,未尝不是对特定环境下正义制度的拷问与纠偏;在行动层面,“朴素正义感”背后的“感同身受”提供了“行知合一”的社会力量,促使着“公众同情”与“公共说理”之间的相互转化。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公众在面对经验世界时,所诉诸的一种解决问题和诠释意义的新范式。
  从传统礼法社会到现代法理文明,“情感”不仅被证明无法通过理性的控制手段所根除与遏制,相反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面对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伦理的历史沉淀与当下社会结构持续分化的现实矛盾,西方的理论经验似乎已经无力解释当代中国实践里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情感”的媒介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种新的媒介研究路径——“可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证来反思传统舆论观的理性主义教条,并充分关注“情感”对于互联网的重构性力量。在“可见性”的维度之下,舆论主体的情感化、客体的重叠化以及本体的多元化成为现实,那么与其执念于“舆论是否可能”的永恒命题,不如转变立足点,在新的维度里重新认识“何为舆论”,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中给予情感与理性更多成长的空间。或许,这种成长并不是阶梯式的,也并非一蹴而就,但未来可期。
  本文以一种特殊的中国式情感——“朴素正义感”为核心考察对象,将抽象空洞的“情感”概念具象为公众舆论里的“情感”展演,希望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微薄贡献:在实践层面,为舆论与司法的良好互动提供丰富多元的个案经验,促成现代法律理性与传统公序良俗的隔空对话;在学理层面,重新书写关于舆论的内涵与外延,为情感重返当下的公共讨论提供可能的理由与途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试图改变过去相对静态、孤立的表象主义范式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传统,为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实践与中国问题的探讨开辟一个有意义的多维空间。
其他文献
拟声词是一种用来描述声音的词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应用广泛,在口语表达和在书面语表达中,都会用到拟声词。尤其是当对事物进行描摹时,拟声词有着描摹事物声音、突出事物特征、表达情绪和心情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汉语与俄语拟声词对比分析为主要研究目标。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Толковыйсловарь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俄语释义词典》)中出现的拟声词作为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对象,研
学位
礼貌作为具体的礼节与礼仪是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是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礼貌用语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存有着密切关联,在语言交流中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友好的具体表现。  本文主要从类型、表达手段和文化内涵层面,对汉俄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性分析,阐述两种语言在交际过程中遵循的礼貌原则。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准确把握礼貌用语的运用,可以避免无意中对他人的不礼貌言语,从而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本文
学位
隐喻(Metaphor)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贯穿于人类思维的活动中。通常来说,人类的认知活动要遵循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由具体到抽象等的规律。中外许多学者对人类认知基础的观点基本上达成一致,认为一切认知活动都是从人自身出发的,并以自身作为衡量世界万物的标尺。因此,人体感官所反馈给自己的感知,便自然而然成为了观察、认知、体验这个世界的最佳途径。  本文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
学位
本文以相似度较高的《中国新闻》与《DAILY NEWS》为例,探讨中国和泰国头版新闻标题的句式特点。本文采用封闭分析法对2019年9月至10月共61天的头版新闻标题进行穷尽性的统计,为汉泰新闻标题句式的分析提供数据,并且选取泰国头条新闻、泰国中华网、CRI online、Thai China news等四家网络新闻的汉泰译版标题,作为汉泰标题对应研究的语料来源。本文将句法结构和语用修辞分析相结合、
学位
本文主要考察汉语把字句与其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和语义上的特点,揭示了语料库中每一类把字句与其英语对应句的句法结构,分析了每一类把字句与其英语对应句的语义特点,并建构了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语义图式。  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理论基础和选题方法,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本论文所使用的封闭语料库进行了描写;第一章探讨了汉语把字句的分类及分布,我们在本文所使用的封闭语料库中发现了更多类
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迟子建就自觉成为东北地区的代言人。她的作品以人与自然的灵魂共通为叙事背景,呈现“东北边地”特有的自然风物、民情风俗、文化历史;展示东北边地人民独有的坚韧、从容、谦卑之精神风貌;笔触这方土地上鲜活的生活经历和生存体验,形成一种在经历过一切磨难之后依然对生活满怀希望的积极力量。“边地”文化地理的张力、弹性与丰富性,为迟子建笔下的东北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影响并加权了作者独
学位
方位词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人类认知中极为重要的空间概念,汉语和韩语都有方位词,两种语言的方位词各有不同。本文要考察的是韩国留学生对汉语方位词“里”“内”“中”的习得情况。首先,对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方位词“里”“内”“中”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找出韩国留学生汉语方位词“里”“内”“中”的偏误原因,然后进行分析,最后给出
语序是指语言成分之间的排列顺序。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如果词语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不同,句子成分间的关系也会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  在学习新语言时,学习者需要学习这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学习汉语的韩国学习者也是一样。首先,要学会很多单词,除了要了解很多词汇外,还要理解正确的语序概念,养成正确使用汉语语序的语言习惯。学习语言等于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习惯。所以,如果无视语序,只想掌握难懂的语法,随
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泰国汉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多是通过枯燥的练习进行掌握,使得他们对汉字学习逐渐丧失兴趣。在泰国高中学生汉字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好游戏教学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包括了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等。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及理论概述,总结目前汉字本体教学、泰国汉字教学、游戏教学法及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选择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与学术流派的重要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为研究对象。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存续时间横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长达20余年,它的诞生、出现和形成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中涌现出前后承继的优秀批评家,以自觉的批评意识、先锋的批评观念和卓越的批评实践在中国文学研究和批评领域形成了“群聚效应”和“领袖风范”,堪称“批评中的批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