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施行,带来一系列法律规范的衔接适用问题,对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影响。其中,当新旧法律规定发生冲突时,如何选择并适用裁判依据又会对当事人的利益有着深刻影响,既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经验还存在不足之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中专门就民事法律溯及力进行了规定,其中关于有利溯及的规定既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又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施行,带来一系列法律规范的衔接适用问题,对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影响。其中,当新旧法律规定发生冲突时,如何选择并适用裁判依据又会对当事人的利益有着深刻影响,既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经验还存在不足之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中专门就民事法律溯及力进行了规定,其中关于有利溯及的规定既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又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深入分析后予以进一步完善。本文第一章从实践基础和价值基础两个方面对《规定》有利溯及规定予以探讨:在实践基础方面,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出台,对民法典有利溯及的情形进行具体规定,将“三个有利于”(即更有利于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更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有利溯及的标准,回应了《民法典》生效后对有利溯及规则的需求;但同时,个体信赖利益与国家法律制度演进(尤其是新法规定,如《民法典》)之间逐渐显现一种紧张的对抗关系,体现为民事主体权益保护,进而,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并不是民事法律领域的绝对固定不变的原则,而是在合乎正当性的情况下应当进行有利溯及。在价值基础方面,民事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与当事人信赖利益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信赖利益存在于人际关系之间,信赖利益保护有利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与保障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更进一步,民事法律强调民事主体权利,保护信赖利益是遵循民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的体现,基于保护信赖利益的有利溯及规定,符合并维护公平正义价值。第二章首先对《规定》有利溯及规定相关司法裁判案例进行筛选、统计和宏观分析,借助“北大法宝”司法案例库,以“有利溯及”为全文关键词、在“民事案件”分类项下进行检索,基于案件数量、占比予以特征总结,此类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案由分类中,“合同、准合同纠纷”类型占比最高;2.审理法院级别分布中,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案件数量最多;3.审理程序分布中,二审程序占比最高;4.终审结果分布中,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案件最多;5.文书类型分布中,判决书占比远超裁定书;6.审理法院分布中,位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山东省、广东省、陕西省、北京市、四川省、福建省,其它法院的案件数量次之。其次,对建设工程合同、物业服务合同、保险合同、劳动合同、买卖合同等五种司法实践中涉及有利溯及规定的合同作了类型分析,发现其对于合同效力问题的判断,从始至终都是解决案件时最基础但又最重要的问题,特别强调的是从司法裁判实践的立场深刻体现了有利溯及规定适用对当事人信赖利益和合法权益的保护。再次,从五类主要案例中选取部分典型案例进行问题剖析,进一步强化论证了有利溯及规定适用的正当性,在维护民事主体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类型化。其一是有利溯及规定适用的标准问题,包括形式性标准(案件发生时间)和实质性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适用形式性标准相对是比较清晰的,而实质性标准的适用还不够明确;其二是有利溯及规定适用的界限问题,主要指向哪些情形下不可以适用该规定,适用界限问题存在模糊地带。这些不足的主要成因有:1.民法典时间效力司法解释规定还不够充足;2.有利溯及规定裁判依据的民法典相关法律规则还不够具体,缺乏专门规定;3.司法实践关于有利溯及规定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善,主要包括指导性案例不足和法官说理能力参差不齐。针对前文论述《规定》有利溯及规定的正当性、不足及成因,第三章尝试提出一些修改完善的对策建议。首先,从民法典司法解释自身来看,可以通过修改完善司法解释规定,完善适用标准和明确适用界限,其次,从民法典相关法律规则的后续修改完善来看,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以有利溯及规定适用与民法典完善互为支持,并在相关民事单行法中明确标准和界限,最后,从民法典司法实践的具体机制来看,需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的参考价值,增强法官群体的说理能力,增强裁判可接受性,推动司法环节对有利溯及规定的统一适用。
其他文献
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指出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应根据业务实质,采取“穿透式”监管方法明确责任。由此,穿透式监管这一创新性的监管举措在我国正式提出并运用至具体的监管实践中。2023年3月7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上作出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再次强调应当强化穿透式监管。“穿透”一词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之意,穿透式监管
随着时代的进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已经显著增加。超声技术也成为诊断甲状腺结节病变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医学成像设备包括X射线、CT、超声图像和MRI等,X射线、CT等成像技术虽然不受气体等影响,但是其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影响,超声和核磁共振虽然会稍微受到气体的影响,但是其对人体无辐射,而且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相对于其他的诊断方式,超声诊断具有低廉的优势,诸如产前诊断和甲状腺诊断等均采用超声成像的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孔多塞(Marie Jean Antoine Nicolas de Caritat,marquis de Condorcet,1743—1794)提出的公共教育理念及其关于公共教育体系的设想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开启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孔多塞基于启蒙的思想与精神,认为公民社会由从个体的意志统治向法治社会转变的基础是其组成个体(公民)要具备理性思考能力、共同体意识和公民意识
空气污染问题给环境以及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前对空气污染的浓度进行预测,并且及时向公众公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在保证准确率的基础上,延长预测的时间,人们就能更早的做好预警和防治的工作,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们和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传统的概率、统计、机器学习模型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预测效果,但是由于其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当数据量以及数据特征维度增大时,
紧急救助免责条款,亦称“好人法”,是为调整漠视他人生命的行为而出现的法律设计。本质而言,紧急救助是一种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受道德驱动的道义行为,原本归属于道德系统的行为调整范围。传统理论下,高尚的道义行为可以被期待,但不宜被法律所命令,故而立法者选择了责任豁免的柔和模式对紧急救助行为进行鼓励和引导。这本是具有积极时代意义的立法创举,却因在责任豁免的范围选择上难调众议而面临着理论困境。同时,司法实践中屡
当前我国面临飞地治理、跨区生态环境污染、区域合作、权力下放改革等涉及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行政任务与治理难题的冲击,实务中开展了行政机关相互间委托的尝试,但是目前形成的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从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的角度继续完善。行政机关间委托与行政委托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的核心包括行政职权的代理行使和法律效果归属于委托主体的制度构造。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
医疗损害存在巨大的偶然性,如何理解超预期、超控制损害的归责主体、赔偿范围等问题不仅具有裁判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公正的医疗损害裁判不仅能平衡患者与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利益,而且也会抑制私力救济(医闹)或相关恶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为侵权责任中的利益衡量提供一般性理论框架:以波斯纳经济分析为代表的后果论,和以科尔曼矫正正义为代表的义务论。二者对于损害与风险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根本
当前“立案难,认定难”已成为环境公益诉讼一大困境。随着近年来出现的“绿发会对农夫山泉武夷山项目公司发起环境公益诉讼”、“南平生态破坏案”、“腾格里沙漠污染案”、“泰州天价环境污染赔偿案”等一些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件,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逐渐引发学界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尤其是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引发学界讨论,主要集中在是否应扩大原告范围、如何扩大成为焦点问题。在比较法
铌镍酸钡-铌酸钾[KNb O3]0.9[Ba Ni1/2Nb1/2O3]0.1(KBNNO)铁电半导体薄膜因具有窄带隙、稳定的光伏输出特点,在铁电光伏器件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所报道的KBNNO薄膜存在光生电流低的问题,国内外采用引入不同掺杂离子及调节掺杂浓度来调控光电流,提升幅度小,且这类方法属于静态的调控方法,不能够重复调节,如果能够寻找一种全新的途径来实现动态、可逆调控增强KBN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