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0年国务院同意证监会将二板市场定名为创业板市场起,十年磨一剑,承载着“中国纳斯达克”称号的创业板于2009年10月底正式登场。如今,创业板开市的钟声犹在耳畔,彼时新股发行受到市场猛烈追捧的景象也历历在目:28只新股全天换手率均在85%以上,收盘价较发行价的平均涨幅达到106%,平均市盈率也达到111倍。三年后,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扩容至目前的355家,总市值增幅近6倍,然而量的扩张并未带来质的飞跃,我国资本市场对创业板的狂热早已退去,创业板指数也在2010年12月触及1239.6的高点后一路下滑至目前的713.86点(2012年12月31日)。三年来,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根源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IPO效应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整理,接着分析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进行了检验,构建了回归模型对创业板企业IPO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除了在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方面不存在IPO效应外,在盈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均存在IPO效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控股股东性质、股权激励机制、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均会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从公司治理和监管机制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有所帮助。与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全面的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不但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而且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缺;②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从创业投资角度出发考虑IPO效应,为创业板上市企业IPO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③研究成果的创新。本文采用Wilcoxon检验、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全面财务指标的IPO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