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题材与意象文学研究——以汉—宋为考察中心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ife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前三章纵向剖析荔枝文学自汉至宋的发展轨迹。荔枝在两汉时期已经进入文学的世界,荔枝意象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最早的荔枝题材文学作品为东汉王逸《荔枝赋》,但从西汉到中唐,荔枝题材文学一直处于星星之火的惨淡状态中。唐前荔枝文学比较黯淡,但唐前荔枝的历史内容却较为丰富,例如荔枝植物特性多重展现、荔枝作为贡品等多重身份、荔枝的多重功用、荔枝形象与价值判断的多样化等等,这些资源成为荔枝文学兴盛时资取的对象。宋代可以说是荔枝文学的兴盛时期,荔枝题材作品近三百首,纵观此时期的荔枝题材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我们总结出三大特点:宋代是荔枝珍果、仙果形象的形成时期;福建荔枝文学作为荔枝文学的迟到者却后来居上;荔枝唱和诗作作为荔枝题材的主要形式并影响了荔枝新型审美形象的形成。  本文第四章属于个案研究,选取了四个唐代作家的荔枝文学创作作为解析的对象。一者张九龄。荔枝作为一种地域符号,每每能兴起文人士大夫的“不遇”情怀与“感遇”情结,在初盛唐之交的张九龄那里,荔枝是“每销于凡口”的遗憾与惆怅,寄托了身世之感,是张氏“感遇”情结的展露,这是属于出身岭南、后为宰相的荔枝。二者杜甫与杜牧。将二者勾连在一起,缘于二者对荔枝与杨贵妃这一荔枝题材吟咏不穷的话题做出的创始之功。诗人对“翠眉须”“妃子笑”的荔枝充满了谴责,满含政治反思之情,交织着对盛唐气象的向往与盛世不再的无奈,这是苦闷文士的荔枝。三者自居易。在白居易这里,地域情结少了,政治情绪淡了,而荔枝色香味审美特性的掘发与阐释多了,荔枝成了白氏闲适生活的点缀,这是一个中级官吏兼闲适诗人的荔枝。
其他文献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自古以来,汉字教学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可是,最近有专家学者发现,由于受西
本文将以《一个人的村庄》这部散文集为研究范本,从三个方面对刘亮程的散文的审美建构做一个比较整体的研究。第一,以语言形式为切入点,系统研究刘亮程散文在中国传统诗文化熏陶
明代心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集心学之大成的王阳明,从哲学层面进入到教育层面,建立了独特的美育思想。王阳明美育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土壤中。传统美育思想的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已经充分融入到了课堂教学当中。而体育作为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之一,虽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但学生能够通过对体育的学习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