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终极驱动力,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在目前全球经济形势缓慢调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下调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启动和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便成为我国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目标。但是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百分点是近十年的最低点,农民的人均消费支出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农民消费欲望不强烈,消费率也稳步下降。针对此现状,很多研究都认同:我国居民消费普遍相对的保守,尤其农民的消费欲望不强烈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给农民带来的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不安全感。与生活在我国城镇地区的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福利不仅层次低、水平低,而且种类较少、能够保障的范围也比较有限。造成这一不足是和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历史的实际国情相关。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工作,从最近召开的两会上的改革政策动向可见一斑。这篇文章以Feldstein的社会保障模型为理论基础,模型数据选取2004—2013年全国的28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农民所感受到的社会保障的收入水平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对我国农民消费的影响,因为这两个角度对农民消费行为的作用原理是不相同的。农民所得到的社会保障的收入是通过收入对消费的支持作用影响农民的消费,农民对社会保障的参与率主要是通过改善心理对风险的预期、弱化风险进而增加农民的消费意愿。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全国平均而言还是分区域而言,能够对农民的消费决策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仍然是收入水平。从社会保障方面要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的话,西部地区首先应该着力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产创收是头等大事;中部地区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让农民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收入;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参与率,成为全国农村社保的先进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