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我国西南、以纵向山系和深切河谷为主要地貌特征的纵向岭谷区具有明显的“通道一阻隔”效应,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分布和分化中心,是反映和揭示地球演化重大事件的关键区域。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与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同处于纵向岭谷区内,在地理位置上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偏西一个经度,同时偏北一个纬度。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最高海拔3150m,比澜沧江保护区最高海拔3429.6m低近300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两区域均为面积最大、保存完好、类型多样的主体部分。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分布于海拔(2200~)2300~2800m,在澜沧江保护区分布于海拔2500~3200m之间。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的特征均与两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分布的海拔差异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分别设于两区域的各14块总面积为1.01hm<2>的样地数据统计,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维管植物种类更加丰富。两区域种子植物主要组成科属十分相似,表明了两区域间区系中高级分类阶元联系与共性。但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科和属的分化程度更大,这与两区域经历的地质历史及深切的怒江峡谷可能对两区域物种交流产生的影响有关。两区域裸子植物物种组成完全相同,表明两区域植物区系具有相似的古老起源。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均可分为硬斗石栎林(Form. Lithocarpushancei)和多变石栎林(Form. Lithocarpus varioIosus)两个群系。高黎贡山群系之下的群丛类型更加多样,各群丛分布范围更加局限。相比之下,澜沧江的群丛类型少而清晰且分布范围较大。
区系分析表明,两区域科级水平上均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且澜沧江保护区的热带性质稍强于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属级水平上,两区域均具有由热带到温带过渡的性质,且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与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联系更加紧密。种级水平上,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东亚分布种的比例明显高于澜沧江保护区。两区域科、属、种级Sorenso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80.9%、55.2%和26.1%,表明两区域在科级、属级水平上亲缘关系很近,而在种级水平上有较大的区域分异。
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中国特有种比例不及澜沧江保护区高,但地区特有种比例高于澜沧江保护区。两区域中国特有种分布类型分析表明,纵向延伸的高黎贡山山脉与深切的怒江峡谷在物种的南北交流上起着重要的“通道”作用,但对物种东西方向的扩散和传播产生地理“阻隔”效应。
两区域低存在度的种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高存在度的种所占比例,且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低存在度的种所占比例更高,表明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物种组成更加多样,水平分布更不均匀,分布区域更加局限。对在两区域存在度均较大的同属内不同种的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包含更多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
物种组成比较表明,两区域各层次优势科属组成十分相似,但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各层物种更加丰富。群落结构上,两区域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澜沧江保护区林下竹子层片发达,在各片区、各海拔段均可见到且各竹种在海拔上的地理替代关系明显,而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竹类只分布在一定范围内,且存在两个竹种分布在同一区域内的现象。
两区域生活型谱均以高位芽植物为主,澜沧江保护区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更高,与其纬度更加偏南的地理位置相应。在叶片特征上,澜沧江保护区叶更小、叶质更厚、全缘叶及尾尖叶更多,充分反映出澜沧江保护区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湿润温凉的气候特点。
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与澜沧江邦东大雪山物种多样性比较表明,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硬斗石栎林、多变石栎林各层物种多样性均高于邦东大雪山。两地共有群丛类型多变石栎.云南铁杉群丛物种组成十分相似,但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物种更加丰富。两地共有海拔段物种多样性比较表明,邦东大雪山热量条件更好,而高黎贡山保护区南段水分条件似乎更加优越,与两地所处纬度及地理位置相应。
两地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除受到海拔这一主导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小地形差异及林窗的存在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主要受热量影响,同时也与群落在植被垂直带谱的相对位置有一定关系。影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因素较为复杂,既与乔木层物种数量有关,又与人为干扰及群落性质有关。草本层分布格局除受海拔影响外,还受小地形及灌木层盖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