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是目前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被推荐和广泛使用的治疗干预手段,该种疗法能够实现最大程度地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提高免疫功能、促进免疫重建,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命。尽管ART疗法在治疗HIV/AIDS中取得巨大进展和成就,在临床上取得的疗效也受到普遍认可和推荐,但不足的是其需要终身服药且无法彻底清除HIV病毒,部分患者会伴随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病毒耐药性、非AIDS相关并发症等问题;且部分接受ART治疗者并不能获得理想的免疫功能重建,而免疫功能重建与否是决定HIV/AIDS预后的关键所在,促进ART后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患者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中医药对HIV/AIDS的研究工作已逾三十年,从最初的“临床试治”至“开展试点”再至“科技专项”研究项目的开展,经历了“感性认识”、“初步探索”、“全面认知”、“总结归纳”、“逐步规范”和“相对完善”等阶段;中医药防治HIV/AIDS领域在该病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干预手段、诊疗规范、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获得成效。目前,免疫功能重建不良(immunological non-responders,INRs)是 HIV/AIDS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也在不断丰富,其中异常免疫激活和慢性炎症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基于以往中医证候学调查和临床研究的工作基础,从中医“清法”角度出发探索中医药促进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的新方案,以期形成针对特定人群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现有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丰富临床治疗手段,使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研究1中医药防治HIV/AIDS领域研究的多维度可视化分析目的:运用引文空间分析原理分析近十年来中医药防治HIV/AIDS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检索2011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由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报道,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两个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软件从发表年份、研究主题、期刊来源、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对近十年中医药防治HIV/AIDS领域的研究报道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报道628篇,2011年发表文献最多达到88篇,之后文献发表数量呈总体下降趋势,刊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华中医药杂志,第一作者来自于河南省的发文量最多,高达172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和作者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立然教授(46篇),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免疫功能重建(31.53%)、中医证候(8.63%)、病因病机(7.03%)、诊疗思路(6.43%)、相关皮肤病变(6.43%)等方面,形成了“#2中医证候”、“#3辨证论治”、“#5病因病机”、“#6临床疗效”、“#7非药物疗法”、“#8合并感染”、“#9肺部感染”、“#10 口腔溃疡”、“#13腹泻”、“#14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和“#18 发热”等11个聚类效果较高的关键词聚类。结论:近十年来,中医药防治HIV/AIDS领域已进入相对完善阶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和协作网络;但就AIDS相关性并发症和非AIDS相关性并发症的研究相对不足,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加强该领域研究以进一步发挥中西医协同治疗优势。研究2中医药干预HIV/AIDS免疫功能重建的诊疗思路探讨系统梳理目前中医药干预HIV/AIDS免疫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成果,为促进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提供临床诊疗参考。中西医协同治疗方式能够使患者最大程度上取得临床获益,提高ART临床疗效、促进免疫功能重建、减少毒副作用和药物耐药以及防治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基于益气扶正法、健脾利湿法、温肾健脾法、活血化瘀法及清热解毒法立方的中医方药能够促进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探索中医药的介入时机、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的制定与优化、高质量临床疗效评价机制或许是中医药防治HIV/AIDS领域今后工作的必然所在。研究3清法类方药对HIV/AIDS免疫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目的:对清法类方药干预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中医药治疗HIV/AIDS提供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方法:文献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01月01日中文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的HIV/AIDS免疫功能重建的相关研究报告;预先制定详细而严格的选择流程和纳入标准,进行研究筛选、偏倚评价、数据提取、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工作;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15篇随机对照研究,共涉及2071例病人,其中13篇(86.67%)研究报告被认定为质量较高,评价属低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法类方药的治疗方式在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恢复(SMD=0.73,95%CI=[0.29,1.16])、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提升(RR=2.15,95%CI=[1.21,3.82])、控制 HIV 病毒载量(MD=-0.32,95%CI=[-0.60,-0.03])、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SMD=-1.41,95%CI=[-1.93,-0.89])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亚组分析显示单纯使用清法类方药治疗的干预方式对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改善作用不明显(SMD=0.23,95%CI=[-0.81,1.28]),与单纯ART治疗相比,清法类方药联合ART疗法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SMD=0.98,95%CI=[0.48,1.49])。11篇(73.33%)研究文献报告有安全性指标监测结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中7篇研究报告受试者在安全性指标方面未见明显异常情况,其余4篇研究报告中显示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清法类方药的干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降低HIV病毒载量及改善其临床症状体征,具备较好的用药安全性;清法类方药联合ART治疗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模式可以有效促进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提升,促使其免疫功能状态改善。对于其适宜人群、临床切入点和治疗疗程等问题是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方向。研究4青蒿琥酯对HIV/AIDS免疫功能重建不良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从抑制异常免疫激活机制入手,探索青蒿琥酯干预方案对HIV/AIDS患者ART后INRs人群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发挥中医药优势,建立针对INRs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完善中西医协同治疗防治HIV/AIDS的新模式。方法:本部分研究属多中心、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分别纳入至不同三组,对照组继续按目前ART方案治疗,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予ART+青蒿琥酯片组(50mg qd),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予ART+青蒿琥酯片组(50mg bid),疗程48周。于入组前和治疗后24周、48周为随访点,行 CD4+、CD8+、CD45RA+、CD45RO+、CD4+CD38+、CD8+CD38+、CD4+CD25+、CD4+Ki67+/CD4+、CD8+Ki67+/CD8+、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8+和HIV RNA等疗效指标监测。结果:共纳入197例受试者,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75例、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66例,对照组56例。组间比较显示,治疗24周,与对照组和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相比,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的CD4+T和CD45RA+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显著升高(Padj<0.05);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的CD4+CD3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adj<0.05);与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相比较,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的CD8+CD3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显著下降(Padj<0.05);与对照组和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相比,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的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水平显著下降(Padj<0.05);治疗48周,与对照组和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相比,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的CD4+T和CD45RA+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升高(Padj<0.05);与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相比较,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的CD8+CD3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显著下降(Padj<0.05);三组在CD8+ T、CD4+/CD8+比值、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CD45RO+T、CD4+CD25+T、CD4+Ki67+/CD4+、CD8+Ki67+/CD8+和 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8+指标方面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组内比较显示,治疗24周,与治疗前相比较,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的CD4+T、CD45RA+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显著提升和 CD4+CD25+T、CD4+CD38+T、CD8+CD38+T、CD4+Ki67+/CD4+、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水平明显下降(P<0.05),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的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CD4+Ki67+/CD4+和CD8+Ki67+/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48周,对比治疗前,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的CD4+T、CD45RA+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显著提升、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水平明显下降(P<0.05),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的CD4+T、CD8+CD3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上升,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三组的CD4+Ki67+/CD4+、CD8+Ki67+/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三组间在病毒载量异常率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评价显示,三组间在肾功能、血常规异常率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与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对照组相比,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的尿常规异常率水平处于较低水平(Padj<0.05);治疗24周,青蒿琥酯片高剂量组、青蒿琥酯片低剂量组在肝功能异常率方面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adj<0.05)。结论:高剂量青蒿琥酯片干预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INRs人群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结合其初始T细胞水平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显著上升现象,推测青蒿琥酯对于INRs免疫功能重建的作用机制与促进患者的胸腺功能恢复相关。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所在,将来的研究中可通过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青蒿琥酯对于INRs人群免疫功能重建作用的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