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迅猛,粮食产量增收、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三农问题是国家重要问题,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投资则是经济发展的推手,近年来在宏观层次上国家对农业资本建设项目的投资逐年减少,中观层次上村集体组织、管理的职能也越来越被弱化,农户个体在农业生产投资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微观上讲农户是农业的基础,农户的行为决定着农业的发展走向,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农户农业生产投资水平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各地区差异明显,如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农户农业生产投资数量远低于其他地区,但投资效率更高,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内陆部分地区农户有其特殊的投资偏好,一些地区产生了特殊发展模式:成都模式、海南模式等;其他地区的农户以农业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生产生活方式,故其生产性投资和生产性固定资产都相对较高,但结构欠佳,如西藏、云南等。区域差异化也产生了诸如农业发展不协调和农业收入分配不合理等系列问题。本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利用AMOS和SPSS软件试图剖析投资变化和区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地区,政府指引、村集体配合、企业带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效应也各不相同,在这些效应下抽象出四个影响因素,地权稳定性、土地经营规模、农户特征、非农就业机会,他们进而导致了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变化和区域差异。土地经营规模如耕地面积大小、机械化程度、流转程度等,其对投资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作用;非农就业机会则相反,但这种相反的作用却不值得担心甚至应该推广;农户特征具有内在影响作用,综合能力高的农户投资结构更趋于合理;地权稳定性的作用则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大甚至很小。对此文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发挥政府职能。主要是如何提供更多大量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科技力量,引导土地流转向种粮大户转移并强化农村科技宣传。二是区域农业发展战略部署。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发展当地农业,对农户做好信息导向,注重发挥区域优势与协调发展。本文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研究涉及多个影响因素,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有别于一般的地区调研。最后,文章根据具体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