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以及临床预后情况,并且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01月~2014年06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9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表现、术前诊断、病理学特征、治疗情况、术后复发转移以及术后生存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患者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比例分别为51.79%和48.21%,平均年龄为(55.84±9.53)岁;(2)腹部包块(34.36%)、腹痛(27.18%)、腹胀(24.10%)为本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3)本组患者术前主要进行内镜、CT、超声内镜、消化道造影、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查,其阳性诊断率分别为59.18%、49.59%、76.74%、35.29%和7.14%;(4)本组患者肿瘤部位分别为胃62.56%、十二指肠10.26%、空回肠6.67%、结直肠10.77%及肠道外9.74%;(5)本组患者肿瘤平均直径(9.42±7.59)cm,核分裂数平均(6.43±5.87)/50HPF;(6)本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在镜下呈长梭形细胞71.79%、上皮样细胞17.44%和多角形细胞6.15%及混合型4.62%;(7)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提出的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危险度分级标准,高危患者、中危患者、低危患者和极低危患者比例分别为49.74%、24.62%、17.44%和8.20%;(8)本组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DOG-1、CD34和SMA阳性率分别94.36%、89.23%、78.46%和13.33%;(9)本组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其中94.36%的患者为R0切除;(10)本组患者分别有6.15%和22.05%的患者接受术前或术后伊马替尼治疗;(11)本组患者平均随访(46.45±32.28)个月,33.85%的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27.69%的患者死亡;(1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危险度分级、手术根治度、术后伊马替尼治疗均是是影响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1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危险度分级、手术根治度、术后伊马替尼治疗均是是影响胃肠间质瘤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1)手术治疗仍为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建议中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术前是否口服伊马替尼仍需要更多证据支持;(2)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危险度分级、手术根治度、术后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