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9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基于MapGIS6.7建立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数据库,使用时序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研究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子;通过紧密度、聚集度、连结度指数等分析流域资源的空间形态;运用引力模型等探讨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及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优化与调控。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可分为起步期(1990年以前)、成长期(1990年-1998年)、发展期(1998年-2008年)。起步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在中游桂林城区地带,新开发数量较少;成长期新开发数量点增长快,但质量低:发展期以漓江流域上游和下游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上游合计新增开发景点数量是1990年以前的10倍,下游阳朔新增景点数量是1990年的4.62倍,而中游桂林城区段呈现下降趋势,至2008年,全流域开发数量是1990年以前的1.88倍。(2)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形态紧密度C=0.42、最近邻比率Rn=0.9375,表明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紧凑度较低,总体呈弱集聚分布,中上游为均匀分布(Rn=1.484)而下游呈集聚型分布(Rn=0.441);连结度β=1.592、r=0.539显示旅游资源之间连结度不高、道路通达度中等,未能形成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点、线缓冲分析表明,51.2%旅游资源集中在以城镇为中心的5km范围内,国道两侧2km线缓冲区旅游资源占流域总量的74.4%,桂林-阳朔段为资源密集分布区。地域结构上,漓江上游资源开发力度稍逊于下游,中游开发质量最高,其次是上游。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表现出资源开发围绕城镇沿国道线两侧推进的点-轴发展为主圈层开发为辅的复合型开发格局,开发方式仍属资源依赖型,同类型资源开发竞争激烈。44个因子贡献度分析表明:影响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的4个关键因子为:资源价值0.1185、交通位置0.1181、资源类型0.0807、资源分布0.0774。(3)资源的集聚与扩散、政策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利共生与竞争是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根据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和结合存在问题,构建了一个中心,两翼展开、三类保护地、四个发展轴、三个联动网的网络型优化体系。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演变规律、驱动机制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我国其他生态旅游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素质教育”现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
目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长期的高脂膳食可能是胰岛素素抵抗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胰岛素抵抗则可以导致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和原发性高血压。人体试验研究表明,
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在中国、在北京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建立起一个高效协作的赛
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其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在传统的英语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很难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大学英语阅
批评界对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关注多集中于她对社会暴力的无情剖析,对血腥场面的写实描写和在多种文学题材和体裁的实验性探索方面,对欧茨作品的文学批评也多局限在这样的
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之间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制度变迁等各种原因,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中国这个处于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经济
利用力控组态软件开发PLC实验项目能丰富实验内容、模拟工业现场;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用力控组态软件开发PLC仿真实验的过程,为PLC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旅游环境容量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尺度。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在许多景区都存在着游客超载现象,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当今的教育由原来的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发展,计算机和网络进入到教育、教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
<正>蔬菜是百姓的基本食物来源之一,继2011年我国蔬菜的产量和产值首次超过粮食后,2014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19亿亩,年产7.58亿吨,出口贸易顺差119.9亿美元,居农作物第一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