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脑梗死(CI)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除了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的现实情况,以及传统的致病和促发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因素、吸烟、高龄的影响继续存在,可能还有一些我们所不明确的因素存在。随着人们对脑梗死研究的广泛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开展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愈来愈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关于致病微生物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但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哪些致病微生物感染相关,近些年国内外少有报道,病原学主要研究病毒,例如人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以及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的研究。然而作为致病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别—细菌却很少受到关注。作为脑梗死最重要的病理发展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是否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病理变化相关,就成为了我们初步探讨的切入点。我们大概总结了近些年的国内外文献资料,选出了两种常见致病菌即幽门螺旋杆菌以及大肠杆菌O157作为我们的检测指标。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梗死关系研究文献相对多见一些,但大肠杆菌感染O157与脑梗死的关系国内外至今没有报道。国内学者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期前感染分析,脑梗死组中肺炎居首位,腹泻和泌尿系感染次之。但是,引起肺炎的致病菌种类复杂,而肠道和泌尿系感染多为大肠杆菌,并鉴于其在近些年的普遍流行并且在人群中普遍易感,所以我们选此作为我们的检测指标。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细菌感染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以及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中起作用,但细菌在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并且缺乏动物试验模型建立的证据。本实验选择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及大肠杆菌O157的血清特异性抗体,分析两者的临床相关性,以期对脑梗死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实验对象包括:正常对照组26例(人群来自我院正常体检者),30例一般卒中组(传统高危因素)及24例特殊卒中组(无传统危险因素)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为脑梗死第一次发病,且均经过24小时CT或者MRI扫描后确诊病例。本实验通过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不同分组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与大肠杆菌O157的IgG抗体阳性率,作为慢性感染的血清学指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11.0 edition)来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结果:在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 ,NCG),一般卒中组(Ordinary Stroke Group ,OSG)和特殊卒中组(Special Stroke Group ,SSG)得到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血清阳性分别是5例、6例及14例,阳性率各是19.2%、20%和58.33%;大肠杆菌0157(Escherichia coli O157,EHEC O157)阳性各组分别为9例、9例、19例;阳性率分别为34.6%、30%和79.16%。抗HP阳性率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1.70,P=0.0029),在SSG与NCG组间阳性率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0993,P=0.0044);抗大肠杆菌O157阳性率各组间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5.0629,P=0.0005),SSG与NCG间阳性率两两比较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0530,P=0.0015);提示HP与EHEC O157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而通过比较各组OSG与NCG的阳性率之间的结果,提示无显著性差异HP(χ2=0.0052,P=0.9424),EHEC O157(χ2=0.1360,P=0.7123)。结论:1 HP的慢性感染感染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2 EHEC O157的慢性感染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3 HP或EHEC O157慢性感染可能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细菌谱的感染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生或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