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下滴灌已在新疆盐碱地开发利用和次生盐碱地防治方面有所应用,但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合理的洗盐模式及灌溉制度方面,仍有许多期待改进的地方。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大田试验,对红提膜下滴灌入渗及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单滴头滴灌地表积水半径、水平湿润锋和入渗时间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关系;较小滴头流量、较长灌水历时均有利于纵向压盐。蒸发条件下,覆膜处理在20-30cm土壤含水量所增加,此处盐分增加值最大;不覆膜处理出现在表层0-10cm深度土层积盐严重。(2)红提大田滴灌条件下,滴头下方土壤含水量与灌水定额成正比,含盐量与其成反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性降低;灌水定额对两相邻滴头的交界处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而对含盐量影响显著。覆膜处理在水平方向上距滴头60cm处表层土壤的含盐量明显高于不覆膜,而40cm处覆膜处理的含盐量比不覆膜处理低得多,随着深度的增加,差异变小。红提生育期内,覆膜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水平方向上距滴头30cm处;盐分的最大值出现在距滴头30-60cm处。灌水周期越长,覆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越显著;灌溉定额相等时,灌溉周期为3天的处理对土壤盐分有较好的淋洗作用。(3)蒸发八天后,覆膜处理平均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水平方向距滴头60cm处。距滴头0-30cm内土壤含盐量基本保持不变,覆膜处理水平方向距滴头60cm处土壤盐分明显增加;(4)生育期灌水结束后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初始含水量。所有处理土壤盐分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均与灌水周期成反比。覆膜处理和灌水周期为3天的不覆膜处理在水平方向距滴头60cm以内均无盐分累积的情况。(5)综合土壤水分、抑盐和产量等因素得出灌溉周期为3天,灌水定额为209m3·hm-2的覆膜处理为2005年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优灌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