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中的现实——论《洛丽塔》中纳博科夫的镜像现实观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y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一名俄裔美国作家,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批评家、翻译家和诗人。出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纳博科夫在流亡时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俄语小说,但真正使他成为世界级伟大作家的是他于1954年用英语完成的小说《洛丽塔》。虽然《洛丽塔》在刚发表时因其大胆而禁忌的题材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抨击,但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著作。纳博科夫独特的文学思想是他文学作品形成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他对小说目的及其现实问题的看法。在纳博科夫的自传和访谈录中,他提到小说中描写的现实是很主观的东西,文学不是模仿、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而是想象力的创造,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欺骗把戏。小说的创作并不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而是为了追求艺术上的价值。纳博科夫的很多作品中都提到“镜子”这个意象,他把小说中反映的现实比作虚幻的镜像。镜像中的自己不过是虚幻的自己,镜子中反射出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世界。和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观点不同,纳博科夫认为小说并不是像平面镜一样去直观地反映现实影像,投射出社会的现实问题,而是像哈哈镜一样将现实扭曲变形。这种扭曲后的现实不背负社会使命,只是一场文学游戏。纳博科夫的这种镜像现实观使他的小说具有荒谬性和游戏性的特点。作为文学史上黑色幽默的鼻祖之一,纳博科夫乐于打破传统,创造别出心裁的小说叙述方法,将现实生活与荒谬的幻想和虚幻的回忆混合,刻画出小说中一个荒谬可笑的现实世界。他对黑色幽默的灵活使用恰恰符合了他的镜像现实观----小说不是为了刻画现实,而是一场文字游戏。  本文通过对小说《洛丽塔》的文本进行叙事技巧、语言特点和情节三方面的分析,结合小说中黑色幽默的效果分析,探讨小说《洛丽塔》是如何体现纳博科夫独特的文学思想的。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洛丽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纳博科夫镜像现实观的具体涵义以及黑色幽默基本理论。论文主体部分首先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通过分析小说中运用的三个叙事策略:不可靠叙述者、变化的视角模式以及多重戏仿,来探讨小说是如何体现纳博科夫的镜像现实观的。其次在小说语言特点方面,主要分析小说中对讽刺、幽默等修辞的应用以及充满文字游戏的语言特点,展示小说语言特点方面所揭示出的镜像现实观。最后在小说情节方面,论文主要分析小说中禁忌的乱伦情节、荒谬的意外巧合情节和分身情节,通过对这些情节的荒谬性和虚构性进行解析,展示出小说并不反映客观现实的特点,再次论证纳博科夫镜像现实观在其小说中的体现。研究表明:小说《洛丽塔》从文本本身多角度折射出纳博科夫的镜像现实观。他的这一文学思想与他对黑色幽默的灵活运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使其小说具有独特性。读纳博科夫的小说,就像同一位高深莫测的智者下棋,去探索每一步的玄机和奥妙,在纷繁复杂的棋局中感受艺术的乐趣。
其他文献
作为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之一,赫尔曼·麦尔维尔所著的《白鲸》,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描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小说中所蕴藏的多维度的内容更
美国同居数量的急剧增长引起了对美国同居问题的探讨。在许多美国人越来越倾向于同居这种新的家庭模式之时,人们对同居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同居研究者提出三种观点。第一
在大众传媒广泛发展,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朗的当今社会,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强,翻译活动已经成为融合各国文化,增进各国间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桥梁。影视作品作为二十世纪的新兴媒介
我国风电的大规模集中开发遭遇了消纳和输送的瓶颈,而分散式风电由于就地向负荷供电,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弃风",并减少远距离输送电能产生的损耗。针对辐射式配电网络,获得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