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安岭中南段为我国主要的成矿带之一,区内中生代火山岩构成亚洲东部陆内巨型火山岩带,其规模、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令世人瞩目。业界对其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的优越性具有广泛的共识。其中晚侏罗世是本区火山活动最为强烈的时期,形成大量火山岩,构成大兴安岭的主体。它的形成关系到古亚洲域大地构造演化、深部地幔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等复杂的动力学、地球化学过程,并且该区大规模造山带的形成以及地壳演化成岩、成矿作用应该与晚侏罗世大规模火山喷发活动以及当时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地壳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本区火山活动以火山溢流相和爆发相方式交替进行,串珠状火山机构近等间距分布,表明晚侏罗世火山活动明显受到断裂格局的控制,它是在软流圈隆起背景下,地壳底部发生大面积的底侵作用,同时岩石圈伸展作用引起火山作用并形成的区域盆岭构造格局,它与大兴安岭北段挤压环境有明显不同。由于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是由多块体拼合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及近年来大型、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的发现,为寻找火山成因矿床,需对大陆火山活动观察,对区内火山岩浆构造活动带及区内同期火山岩和次火山岩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区内火山岩分布与区内构造相互制约,区域性的断裂构造常控制火山岩和成矿带的分布;研究火山岩的特点,为确定火山机构、早期火山作用和指导找矿提供依据;对区内火山岩研究和该区晚侏罗世地壳演化特征的研究是最基本和至关重要的直接因素。近年来,随着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不同岩石类型火山岩的配套化学分析数据及高质量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的相继报道,可靠地探讨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岩,成矿方式已成为可能。本文在野外工作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大兴安岭中南段晚侏罗世火山岩进行较为系统的岩石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初步认为晚侏罗世火山岩形成于岩石圈快速伸展和软流圈上隆作用下的火山盆岭构造的火山盆地堆积,至少经历了13个火山-沉积旋回,主要由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晚侏罗世火山岩系自下而上由酸性→中性→酸性→中性的岩性演化规律与其∑REE平均总量由小→大→中→小的变化规律相对应。满克头鄂博组的流纹岩与早期正长花岗岩的稀土模式曲线相似,玛尼吐组安山岩与碱长花岗岩相似,而白音高老组流纹岩与白岗岩极为相似,由此表明了它们的同源特征和岩浆活动密切关系。进而提出大兴安岭中南段晚侏罗世火山岩成因特征和地壳演化历史,为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成矿机制,指导矿产勘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