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村镇蕴涵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近些年来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其中尤以古镇、古村较为突出。当前在遗产保护工作中,对历史文化村镇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现今城乡规划的理念与实践难以同传统的历史空间结构进行有机的结合;往往单纯注重街巷、建筑等物质实体的保护与改造,忽视了从历史文化村镇中生活的居民角度出发,研究古村镇的保护发展。缺乏科学量化的分析研究和忽视以人为核心的重要性成为保护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文章将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固新古镇作为研究案例。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从街巷空间、宅院空间及节点空间3个层次剖析古镇空间形态特征、演变机制以及空间形态与居民行为的互动性影响作用,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固新古镇空间形态保护策略。以期为古镇保护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提供有益借鉴。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形态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际及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地综述,并对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内容进行了说明;主要介绍了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人文条件,并对古镇空间形态现状及分析研究路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主要通过空间句法模型对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街巷空间、宅院空间及节点空间形态进行句法分析,得出古镇不同层次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变机制。然后对古镇空间形态中的居民行为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观察统计,并深入剖析了空间形态与居民行为的互动性作用。第三部分:基于固新历史文化名镇不同层次空间形态的研究分析,发现古镇空间形态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最后是结论。研究结果如下:由固新古镇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变机制研究得出,(1)古镇处于街巷空间形态重构、内向性向外向性转变的过渡时期,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双重特征。(2)宅院空间形态开始由平面扩展模式向以立体为主的多元空间扩展模式转变。宅院内部各空间之间连接性增强;在空间利用上更加集约紧凑。(3)商业中心区呈现出适应空间重构的自发迁移,占据古镇空间核心位置;休闲节点随街巷人流量的汇聚能力而变化;作为生活节点的古井区域其数量在增加,地位作用在逐渐弱化。从固新古镇空间形态与居民行为互动性研究得出,(1)在过渡时期的街巷空间形态中,600m半径选择度与居民出行行为选择路径存在高度吻合特征,空间句法线段分析模型能够对古镇居民出行行为进行合理预测。(2)居住行为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了宅院空间形态的扩展方式。宅院空间形态通过扩展方式的转变也极大满足了居民居住行为心理需求。(3)商业节点与休闲节点的人流量汇聚能力是影响节点大小和活跃度的直接因素,其根本原因是空间整合度与选择度的差异性。但作为生活节点的古井区域则不以人流量作为影响因素,而是以服务范围作为依据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