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热源热裂微波低吸收率陶瓷和硅晶圆切割方法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材料优良的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性能,使其在高新技术行业和先进制造领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陶瓷材料的硬度高、熔点高及脆性大等固有特点,又使其在切割加工过程中易出现表层和亚表层损伤及切缝处的热损伤等缺陷问题。热裂法切割以其无材料去除、断面质量好、损伤小等加工特点,逐渐被应用于切割玻璃、陶瓷等硬脆性材料。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采用面热源进行陶瓷材料的热裂法切割时,尚存在裂纹扩展机制不明晰、缺乏轨迹控制研究和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微波面热源热裂切割微波低吸收率陶瓷材料及利用激光面热源热裂切割硅晶圆材料,开展面热源热裂法切割陶瓷材料的裂纹扩展机制、裂纹轨迹修正与控制、面热源加工能力和断面质量等理论及试验研究。本文以硅晶圆和微波低吸收率陶瓷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适用于热裂法切割这两种材料的面热源模型。建立了面热源加热陶瓷材料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面热源加热陶瓷材料测温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仿真分析了面热源作用下两种材料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基于面热源作用下温度场仿真及其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最高温度区域深度对材料表面和深度方向的温度梯度有重要影响。基于面热源作用下应力场仿真及其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面热源作用下的最大压应力区深度对其前后方的拉应力区梯度和深度有重要影响。在面热源加热陶瓷材料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单面热源热裂切割陶瓷材料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微波单面热源热裂切割微波低吸收率陶瓷裂纹扩展的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单面热源作用下工件上下表面裂纹扩展轨迹不一致。结合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单面热源作用下的裂纹轨迹偏移机制;提出了微波限定性吸收方法修正裂纹轨迹偏移;通过仿真和试验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揭示了微波限定性吸收方法修正裂纹轨迹偏移和裂纹扩展机制。探讨了微波限定性吸收方法对断面质量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单面热源热裂切割陶瓷材料,容易出现不稳定的裂纹扩展模式。针对单面热源作用下的裂纹扩展问题,提出了微波双面热源热裂切割陶瓷材料方法。进行了双面热源加热陶瓷材料温度场仿真,结果表明双面热源作用下90%以上的扫描段形成了类似于体热源的加热形式。然后,进行了微波双面热源作用下陶瓷材料应力场和裂纹扩展仿真。基于此,探究了双面热源作用下的裂纹起裂机理和扩展模式。分析了裂纹前缘应力分布特征,揭示了双面热源作用下可获取高裂纹扩展质量的原因。通过双面热源切割陶瓷试验,对比分析了双面热源热裂相对于单面热源热裂切割的优势,并研究了微波功率和切割速度对双面热源作用下裂纹偏移扩展、断面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微波双面热源加热方式可实现8 mm厚度氧化铝陶瓷高质量的切割。相对于单面热源,大大提高了面热源的加工能力。针对激光面热源切割硅晶圆,开展了热裂法切割硅晶圆轨迹控制和断面质量优化的研究。进行了端部预制裂纹的切割试验研究,发现非对称切割条件下存在裂纹偏移扩展的问题。基于热裂切割仿真,揭示了非对称切割条件下的裂纹偏移机制。针对端部预制裂纹方法中出现的轨迹偏移问题,进行了表面预制裂纹热裂切割试验和仿真研究。提出了表面预制裂纹与面热源反向的加热方法,发现该方法可改变常规方法下的裂纹扩展模式并获得轨迹无偏移效果,揭示了该方法产生裂纹无偏移扩展的机制。开展了反向加热方法下的非对称切割硅晶圆的工艺试验,探究了激光功率、预制裂纹槽深和槽宽、激光扫描速度对切缝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获得较高切缝质量的工艺策略。
其他文献
热防护技术是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料作为冷却剂的再生冷却技术是保证发动机稳定运行的最可靠热防护技术。再生冷却过程中,除了利用燃料的对流换热吸热能力以外,燃料的吸热型热裂解反应将提供额外的化学吸热能力。为了满足高马赫数飞行器的冷却需求,需要进一步利用高裂解率碳氢燃料的热沉,但高裂解率下裂解产物之间的二次吸热反应和二次放热反应使得通道内的对流换热机理更加复杂,为研究高裂解
对BaTiO3(BT)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BT陶瓷在各种电子器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固相合成的BT陶瓷的压电性能相对较差(d33~100-170 p C/N),而介电性能较好,因此BT陶瓷多数情况作为介电材料使用。研究者们通过细晶和纳米畴带来的外禀效应,提高了BT陶瓷的压电性能,但能否在BT陶瓷中得到与Pb(ZrxTi1-x)O3(PZT)体系中的准同型相界类似的内禀的大压电机制仍是需
学科育人以学科为载体,通过教学实践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不同学科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的认知视角和工具方法。人性的不完满状态是学科育人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又借此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升华。坚定人性立场的学科育人应在实践中生成学科知识与人的联系、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觉以及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工程需求的不断提高,航天器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日益复杂化。为了减轻航天器结构的总质量,提高航天器系统的整体效率,降低飞行任务的成本,可以采用多功能结构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电池、热控、电磁以及线缆等子系统功能器件集成于用于承载的蜂窝夹层结构中。由于需要在多功能结构的芯层中制造空腔以安装各类电子器件,导致了夹层结构的刚度下降。在航天器飞行过程中所承受的拉伸、弯曲、剪切、爆炸
热电器件是一类基于材料热电效应,利用材料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装置。充分利用热电转换技术加大对热能的回收利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特殊场景下无源传感等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受限于热电材料的发展,热电器件转换效率较低以外,面对大量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余废热资源时,制约热电器件规模化应用的瓶颈亦包括器件制备的低成本效益。等离子喷涂技术作为重要的表面工程技术,成熟应用于航天航空
微波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电磁材料的多功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磁材料需要满足性能可调、节能环保和可靠性高等必要条件,具有多种性质的多铁性材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铁性材料中铁电性与铁磁性共存机制及两者的协同损耗效应是探索强吸收、宽频带微波材料的重要基础,对探索新型微波电磁材料和丰富电磁波与多铁性材料相互作用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以铁酸铋基多铁性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演变、磁性机制和微
多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计算机视频分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在公共安全、海洋监视、港口监视、室内监控、群体行为分析、无人汽车驾驶、无人机自动导航等任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研究更加准确的多目标跟踪方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近几年无人机技术日渐成熟,无人机具有小型轻便、机动灵活等优点,可以应用于安全、交通、农业等多个行业。而无人机视频具
金属催化剂的界面结构能显著影响电还原CO2反应的动力学。制备高效的金属催化剂并研究其构效关系对于实际应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催化CO2还原的金属催化剂,存在构筑策略局限、C2+产物选择性低,以及材料构效规律不清等问题。由此,论文围绕金属材料,构筑了仿酶结构的单位点金属催化剂、二元分相Ag/Cu合金以及不饱和配位氧化物衍生Cu,通过XRD、TEM、SEM、FT-IR、电化学测试、原位XAFS、原位R
电磁吸收和通信性能在军事隐身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工电磁吸收结构凭借其对电磁波优秀的吸收响应,被广泛地应用在空间反射回波调控应用中。然而传统吸收结构通常使得其天线模块丧失了对外通信性能,因此开展人工电磁吸收结构的传输特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传输型人工电磁吸收结构是一种在实现电磁能量吸收响应的同时提供通信性能的平面周期结构。然而,其工作频带内吸收与传输响应间的性能制约为该类设计带来
网络控制系统是系统组件经由共享通讯网络连接而成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加深,科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使网络控制系统实际上变得日益复杂,通常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而复杂随机系统作为控制系统领域的重要分支,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网络通讯系统、航天器系统、运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系统结构突变,已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实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