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效果,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美术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因此,如何顺应儿童绘画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的陶冶功能,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策略。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或称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包括人此刻意识到的,以及此刻意识不到,但可忆起、复现的部分。潜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心理学则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由感觉而产生的情绪、思维和意志,这些清醒的、自觉的、理性的意识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特点。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人们往往只注重意识部分,而忽视儿童的身心特征及内在需求、动机。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儿童绘画的主体是反映儿童对周围世界发自内心的认知和思想情感。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涂鸦期或象征期,原创儿童美术作品的独特视觉语言更能呈现艺术的本质精神。本课题通过两种儿童绘画形式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发了我们对两种教育模式的思考:一种是抽象的,夸张的变形的,直觉的,表现儿童真情实感的素质教育,一种是概念的,死板的,是老师及外界强压给孩子的。如果我们不顾儿童美术以年龄特征和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为基础的科学性,过早地让孩子们去模仿、机械被动地学习那些成人已经规范后的有统一规律的“技巧”,那这些技巧就会使儿童的才能受到压抑,极大地缩小儿童的创造空间,限制儿童的创造力、想像力与观察力的发展。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儿童绘画的特点、本质及当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儿童绘画心理。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对受过美术教育的儿童绘画和原生态儿童绘画从造型、色彩、构图三方面进行了形式比较,得出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的专业教育,它应该是直觉的、感性的、表现性的,必须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施教,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第四部分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提出对当今儿童绘画教学的启示。因此,作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绘画各阶段的知、视觉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方法、理论去指导和启发儿童的思维发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独创力、变通力、精进力、流畅力、敏觉力等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多方面能力。使孩子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学会探索、学会想象、学会审美、学会表现。而今的社会是崇尚和张扬个性的时代,社会急需先锋和潮流引导者。我们有责任以艺术教育为手段,为社会发现和培养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