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石灰性农田土壤反硝化过程N2O排放的影响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高温热解得到的固态产物。生物炭具有土壤N2O减排作用。因此,生物炭还田成为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土壤N2O排放的两个主要过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大部分时段处于相对干旱状态,然而在降雨、灌溉或春季土壤冻融条件下,其含水量较高,此时反硝化作用可能是土壤N2O排放的主要来源。然而,在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反硝化作用发生的条件下,生物炭对黄土高原石灰性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尚不清楚。另外,将生物炭添加至土壤后,其所含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反硝化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探明生物炭对石灰性农田土壤反硝化过程N2O排放的影响,选用400、600和800℃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BC400、BC600和BC800),分别以质量比0%、2%和5%与土壤充分混匀,进行为期15 d的室内静态厌氧土壤培养实验,测定培养过程中土壤N2O排放速率的动态变化,并计算N2O累积排放量。同时,测定了培养前后土壤的pH值、无机氮和DOC含量。结果表明,三种生物炭均显著促进了石灰性农田土壤的N2O排放,其中BC400-5%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显著。与对照处理相比,BC400-2%、BC600-2%和BC800-2%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23.08%、64.22%和24.28%,BC400-5%、BC600-5%和BC800-5%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566.98%、197.34%和161.51%。培养前后土壤pH值和NO3--N含量变化均表明,玉米秸秆生物炭显著促进了石灰性农田土壤的反硝化作用,且随生物炭添加量增大促进作用增强。与BC800相比,BC400对土壤N2O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强,其原因为BC400的DOC含量较高,且其含有较丰富的酚羟基C-OH。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添加DOC含量差异较大的BC400及其碳骨架,进一步探究不同外源含碳物质对石灰性农田土壤反硝化过程N2O排放的影响。同时,以葡萄糖为参照,识别生物炭中DOC结构对N2O排放的影响。BC400及其碳骨架分别设置2%和5%(质量比)添加量;葡萄糖设置高、低两个添加量,使其分别与BC400-2%和BC400-5%处理中所添加生物炭的DOC含量相同。开展15 d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测定培养过程中土壤N2O排放速率的动态变化,并计算N2O累积排放量。同时,测定培养前后土壤的pH值、无机氮和DOC含量。结果表明,碳骨架与葡萄糖均促进石灰性农田土壤N2O排放,且随外源材料添加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与BC400相比,其碳骨架对石灰性农田土壤N2O排放的促进作用较弱,主要由于碳骨架制备过程中流失了大量DOC。与添加葡萄糖处理相比,生物炭对土壤N2O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强,主要由于生物炭DOC中含有丰富的具有还原性的酚羟基C-OH。为探究生物炭中DOC在石灰性农田土壤N2O排放中的作用,选用两种DOC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秸秆生物炭的稻壳生物炭BC1和BC2,分别以质量比0%、2%和5%与土壤充分混匀,进行为期15 d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测定培养过程中土壤N2O排放速率的动态变化,并计算N2O累积排放量。同时,测定了培养前后土壤的pH值、无机氮和DOC含量。结果表明:稻壳生物炭(BC1和BC2)的添加显著抑制了石灰性农田土壤反硝化过程N2O排放,主要由于稻壳生物炭的添加使培养体系DOC含量降低。与BC1相比,BC2对石灰性农田土壤N2O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强,主要由于其表面较低的酚羟基C-OH含量。通过本研究,以期探明生物炭影响黄土高原石灰性农田土壤反硝化过程N2O排放的机理,为生物炭在该区域的农业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作为新一代可充电钠离子电池(SIBs)正极材料,Na3V2(PO4)3 (NVP) 具有理论容量大、化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天然丰度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综述了近年来NVP正极材料的储钠机理、制备方法和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基于固有的晶体结构和离子迁移机制,总结了NVP正极材料的储钠机理。评价了不同制备方法对NVP正极材料的形貌、粒度分布、结晶度等的影响规律。此外,针对NVP
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中空管状g-C3N4/Ag3PO4复合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荧光光谱对其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3PO4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中空管状g-C3N4表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异质结。研究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降解盐酸四环素(TC)的光催化活性。结果显示:复合催化剂在80 min内对TC
压裂增产煤层气技术是一种有效储层增渗技术,作为主要压裂增产技术之一的水力压裂在工程应用中存在诸如:裂缝形式单一、成网困难、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当前,超临界CO2压裂作为新兴技术具有裂缝扩展形式多样、成网能力强、近乎零储层伤害等特点备受关注。同时,超临界CO2与煤体作用过程中可溶蚀萃取煤中部分有机质,致使煤体化学结构与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为在压裂过程中充分体现超临界CO2化学-力学改造煤体效能,本文预先
基于2019年秋季海南省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数据,结合相关分析、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和CWT(浓度权重轨迹)等分析方法对海南省4次O3污染过程特征及潜在源区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过程1和过程3分别发生在9月21~30日和11月3~11日,持续时间达到了10 d和9 d,ρ(O3-8h)(最大8 h平均)分别为145.52 μg·m-3和143.55 μg·m-3
A15型Nb3Sn超导体是制造高场(>10T)超导磁体线圈的主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磁约束可控核聚变和高能物理等强磁体制造领域。力学变形诱导的Nb3Sn材料超导电性能弱化是强磁场磁体制造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之一,研究高压下Nb3Sn晶体的超导相转变行为对于揭示这一弱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基于Nb3Sn晶体结构的实验观测结果,构造了Nb3Sn单晶体的晶体结构,并根据Vorono
工业化无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包括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其中这些所产生问题主要是由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引起的。光催化技术具有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从水中制氢、降解污染物等优点,从而在解决能源危机的同时避免环境污染,因此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在各种光催化剂中,碳化硅(SiC)由于其优良的电学性能和光电化学
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因NOx脱除效率高,气体处理量大,反应条件易控制等优势成为现阶段应用范围最广也最为有效的烟气脱硝技术。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证实,将铜铝复合氧化物(CuyAl Ox)催化剂用于NH3-SCR反应中取得了不错的脱硝效率,然其抗硫性能依然欠佳。因此,如何在保证脱硝活性的同时,研制开发抗硫性能明显提升的Cu Al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铜铝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良好的
压裂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煤层气的产量。我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但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缺乏地区,水力压裂增渗的方法受到一定限制。由于超临界CO2具有高密度、低黏度和较高扩散系数等特性,超临界CO2压裂相对于水力压裂,不仅节约水资源、无污染、压裂液返排彻底,又具有起裂压力低、裂纹复杂等优点,可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对于深部碎软储层,煤层直接压裂的增渗效果不好,可采用顶板向煤层射孔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同时,微生物感染也始终是医疗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研发高效、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菌材料迫在眉睫。二维Ti3C2Tx具有比表面积高、光动力性能强、生物毒性低等优势,在抗菌材料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块状Ti3Al C2为原料,采用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HF)刻蚀、超声剥离、表面改性的方式制得了在水溶液中可稳定
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地球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污染,因而人们迫切需求监控空气、生活和生产场所中的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等气体,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如SnO2、ZnO因其成本低廉、制备简单、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工作温度高、选择性差、受环境湿度影响大等问题也成为了限制其进一步应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以Zn为节点的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