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G荧光示踪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1641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吲哚菁绿(ICG)显影手段在近红外荧光腹腔镜下进行的胃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来说尚处于临床探索的初级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本文重点是在探讨吲哚菁绿(ICG)在腹腔镜胃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对于其在临床的应用,具体的主要包括ICG对于术中肿瘤的定位作用、在D2淋巴结清扫术时淋巴结显影方面的贡献及消化道重建时的血液供应评估方面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9月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胃肠)就诊,并且经术前胃镜和病理活检确诊为胃癌,有外科手术指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共计78例,其中47例为ICG组(观察组)和31例非ICG组(对照组)。观察组为术中浆膜下层注射吲哚菁绿染色,并且术中在荧光腹腔镜下完成胃恶性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共计47例患者,对照组则为正常进行的、未进行吲哚菁绿标记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共计31例。分别比较临床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性的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病理报告的一般资料、淋巴结检出情况,并测得胃标本中标记的荧光圈边缘到肿瘤边缘的距离,以此来进行吲哚菁绿对于肿瘤定位情况的探讨和消化道重建后的吻合口的血液供应的评估情况。结果:观察组所检出的总的淋巴结数目为38枚(35-49枚),其高于对照组所检出的总的淋巴结数目30枚(25-47枚),且P值小于0.05,两组之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第1-7组淋巴结数目25枚(19-32枚)枚,也高于对照组的22枚(15-31枚),但是P值>0.05,这说明其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第8-12组的淋巴结数目为17枚(13-23枚),对照组为16枚(9.75-21枚),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转移情况的淋巴结的检出情况两组之间的差异是无统计学意义的(P>0.05)。D2淋巴结清扫范围内各组之间的比较显示,第1组、第4组、第12组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1、0.02。经过吲哚菁绿绿染以后,术后在胃标本上测量荧光绿染的边缘至肿瘤的边缘的距离全部超过胃癌根治术需要切除的范围的标准距离。术中根据Sherwinter评分系统的标准,观察组所有患者吻合口和十二指肠的残端血液供应的评分均是大于等于3分的,术后无1例发生吻合口漏或者十二指肠残端漏的。结论:经ICG染色标记后在荧光腹腔镜下进行的胃恶性肿瘤的根治术性切除是安全的,也具有可行性的,其所起的作用是淋巴结的导航使得术中操作者可以更加精确和彻底的进行胃癌D2淋巴结根治术,吲哚菁绿的术中肿瘤定位作用可以提供更精确切缘,对于腹腔镜下进行的胃癌根治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进行吻合口和十二指肠残端血供的评估可以减少术后吻合口漏或者十二指肠残端漏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Sanders IV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共收治符合该项研究标准的Sanders IV型跟骨骨折56例(63足)。手术组37例(41足),年龄19-58岁,平均(38.32±9.27)岁;该组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非手术组19例(22足),年龄23-58岁,平均(41.77±8.52)岁;该组所有患者行手
课程思政要求将专业课程中隐性教育元素基因式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和各方面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基于ADDIE 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挖掘融合思政元素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开发专业课思政教育内容并实施教学和评价,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效果的1+1>2。
目的:检测慢性高原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表面的CD35、CD44、CD58、CD59的表达变化,开辟新的途径来深入研究慢性高原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为慢性高原病人群的免疫功能的变化积累资料。方法: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选取明确诊断为慢性高原病的男性患者20例;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男性20例。流式细胞仪用于检测慢性高原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的CD35、CD44、CD58、CD59
目的:探讨改良单孔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240例行胃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109名患者,其中传统组(5孔法)54例,改良单孔组(两孔法)5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资料(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资料(术后下床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时间、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胃癌病灶体积,分析胃癌化疗前后体积变化与厚度变化在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预测其术后病理评价化疗疗效的准确性。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11—2019.11期间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符合入组标准的6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由内镜及病理明确诊断,且均已行新辅助化疗并
目的:了解初诊IV期乳腺癌患者不同分子分型与不同转移部位之间的相关关系,了解不同治疗方式对不同分子分型以及不同转移部位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从美国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筛选出2010年-2016年初诊IV期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判断不同转移部位与不同分子分型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采用Kaplan-Meier方
目的:研究SLP-2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探索SLP-2的表达与胃癌细胞增殖凋亡之间的联系,寻找胃癌更深层次的发病机制和日后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方向,为胃癌的有效诊治、判断预后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取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和四种胃癌细胞AGS、NCI-N87、MKN-28、MKN-45,分别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5种细胞中SLP-2mRNA和S
目的:应用AN69 Oxiris血滤器行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患者,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探讨AN69 Oxiris在治疗脓毒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课题选择青海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12月入住急诊ICU确诊的脓毒症患者,所有患者符合《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的国际共识(简称「脓毒症3.0」)》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过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后符合病例为3
目的:近几年,国内外利用术中荧光成像技术进行肝切除的病例报道越来越多,而其在泡型肝包虫病中也有少量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吲哚菁绿荧光融合成像技术(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imaging,ICG-FI)在泡型包虫病肝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行肝泡型包虫病切除的共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标记病灶方法的不同分
目的:评价重组抗原蛋白14-3-3的免疫原性和其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继发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中的预防/治疗效果,并筛选出多房棘球蚴抗原蛋白14-3-3的T、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方法:1.构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抗原蛋白14-3-3的原核表达系统,经IPTG诱导和Ni2+亲和层析法得到高纯度的14-3-3重组蛋白后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的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