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脏手术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术中出血。如何控制术中出血成为肝切除术成败的前提条件。而有效控制入肝血流伴有或不伴有出肝血流的控制对保证相对无血的手术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种肝血流阻断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着肝脏功能。我们应用了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与Pringle法、半肝阻断血流阻断法进行比较,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对手术操作安全性、肝功能改变、肝细胞凋亡、凋亡调控基因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为寻找操作简单、安全、肝功受损轻的肝血流阻断方法提供实验及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实验一:先制作了Wistar大鼠Pringle法、半肝阻断血流阻断法及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三种肝血流阻断法手术模型,统计了每组成功完成24只所需动物数量,计算了手术成功率。同时观察了三种肝血流阻断方法分别缺血15min、30min、45min,再灌注24小时后动物存活率,确定了最佳缺血时间。实验二:将12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O组,n=8),Pringle法组(PR组,n=40),半肝血流阻断组(HH组,n=40),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WH组,n=40),除假手术组每组又分为5个亚组,分别为再灌注后1h,2h,6h,24h及72h组,每亚组为8只。采用上述三种方法阻断肝血流30min后,去血管夹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后1h、2h、6h、24h,检测了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肝细胞凋亡率及bcl-2、Bax、Fas基因mRNA的表达,观察了肝脏病理学及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统计了再灌注72h生存率;实验三:将59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分为三组:Pringle法组20例,半肝血流阻断组20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19例,比较了三种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改变、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实验一:模型制作完成视为手术成功,共对101只大鼠进行了手术。每组成功完成24只,手术成功率分别为Pringle法组80.0%(24/30)、半肝血流阻断组63.2%(24/38)、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72.7%(24/33)。缺血15min再灌注24小时,各组生存率均为100%(8/8)。缺血45min再灌注24小时,Pringle法组生存率仅为37.5%(3/8),镜下可见肝细胞片状坏死、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而半肝血流阻断组100%(8/8)、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87.5%(7/8)。缺血30min再灌注24小时,各组生存率分别为Pringle法组87.5%(7/8)、镜下改变比缺血45min明显好转,半肝血流阻断组100%(8/8)、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100%(8/8)。实验二:再灌注后各时间点Pringle法组ALT、AST改变、肝组织MDA含量、肝细胞凋亡率、Bax Fas基因mRNA的表达均高于半肝血流阻断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P<0.01),肝脏病理学、再灌注后6h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重于半肝血流阻断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而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肝组织SOD活力、bcl-2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它两组。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ALT、AST改变、肝组织MDA含量、肝组织SOD活力、肝细胞凋亡率、bcl-2 Bax Fas基因mRNA的表达与半肝血流阻断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病理学、再灌注后6h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同半肝血流阻断组。再灌注后72h生存率分别为Pringle法组87.5%(7/8)、半肝血流阻断组100%(8/8)、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100%(8/8)。实验三: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诊断、术前Child分级、术前肝功变化、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应用三种肝血流阻断法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种肝血流阻断法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7天肝功改变、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及Pringle法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半肝血流阻断组,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及半肝血流阻断组术后第一天ALT、AST改变明显优于Pringle法组(p<0.05)。结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操作简单、手术安全。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同半肝血流阻断法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轻。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与半肝血流阻断法相比操作时间短、简单、安全,与Pringle法相比对肝功损伤轻,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