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迁(一五九四—一六五八)是我国明末清初的爱国史学家。一六五三年到一六五六年这两年半的时间里,谈迁赴京收集《国榷》所用史料,期间著《北游录》一书,记述了沿运河北上一路的经历见闻,也收录了他途中创作的一部分诗文。《北游录》全书共九卷,依次为“纪程”、“纪邮上”、“纪邮下”“后纪程”、“纪咏上”、“纪咏下”、“纪文”、“纪闻上”和“纪闻下”。从内容上来说,“纪程”与“后纪程”主要以旅行日记的形式记述了自嘉兴赴京途中的见闻所感;“纪邮”与“后纪邮”则记录了京城的名胜古迹与风土人情,诸如大慈宁寺、都土地庙之类;“纪咏”上下是以诗的形式记述游历;“纪文”是北行途中因游历、交游而创作的文章;“纪闻”则记述了当时所见所闻的轶事掌故。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谈迁为了完成《国榷》这部历史著作,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是如何不避辛劳,同时也感受到他作为明遗民所具有的强烈爱国情怀。此外,清初遗民之“游”蔚为风气,这其中有心怀故国而欲有所为,有为谋生而寄身幕府,有为完成著述而考察山川人事,有四方交游求其友声……而具备遗民、幕客、史家等多重身份的谈迁,其“北游”经历和纪游诗作是极具代表性的。本文以谈迁《北游录》纪游诗为切入点,对清初遗民的游历风气,遗民复杂隐微的心曲进行更为深入的探析。在绪论部分,主要对谈迁《北游录》纪游诗的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作简单论述。第一章简述谈迁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谈迁是我国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他博鉴群书,一生贫寒,终生未仕,是真正献身于学术的学者。谈迁立志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著成《国榷》一书,不料史书被盗,谈迁发愤重著,四年后再度完成《国榷》初稿。为了补充校正《国榷》的史料,顺治十年(一六五三)他携稿北上京师,到京后便用全力搜集史料,访问人物,了解有关史事,终于完成了《国榷》这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北游录》就诞生于谈迁赴京收集《国榷》所用史料期间。清顺治十四年,谈迁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除《国榷》、《北游录》之外,谈迁著作还有有《枣林杂俎》、《枣林集》、《西游录》等。第二章简述《北游录》与谈迁的游历和交游。《国榷》初稿被盗后,谈迁历时四年时间完成新稿。此时,正值好友朱之锡赴京任翰林院编修,聘谈迁为记事。为重校《国榷》,年届六旬的谈迁,携稿随朱之锡自嘉兴坐船沿运河远涉北京。一路上他访历史遗迹,历山川河流,交新朋益友。所过城市也都核对史书,记载有关事迹。居京两年余,除了为朱之锡做记事之外,他还到处访问明朝的降官、贵族子孙、太监等人,只要有一点线索都不放过。顺治十三年二月,谈迁又从运河乘漕舟返回故里,带着他收集的几千张材料,满载而归。第三章分析《北游录》纪游诗的内容。《北游录·纪咏下》收录谈迁纪游诗共计170首,本章将这170首诗根据主题进行归类分析,即怀古、吊唁、记事、见闻、寄感五类。其中怀古诗主要为怀人、怀事两类;吊唁诗的主要对象为故友;记事诗主要记述一路交游情况;见闻诗主要是描述路上所见的战乱对百姓造成的伤害及沿岸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本章通过对纪游诗的内容的分析,体会《北游录》纪游诗的情志。第四章讨论《北游录》纪游诗与清初遗民风气。由点及面,将《北游录》纪游诗置于清初遗民游历之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主要从作为遗民出处方式的游历、诗词唱和与遗民交往、存史与遗民著述这三方面展开探讨,从而得出谈迁《北游录》纪游诗在清初遗民诗中的代表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