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是清朝人吴敬梓所创作的经典传世的小说作品,其丰富的内涵外延成为了历代学者孜孜不倦致力研究的领域,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亦致力于此,经过深入地阅读研究,本文认为《儒林外史》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蕴。悲剧,作为美学范畴,是指从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或生命毁灭的现象里面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对悲剧人物在遭受到不幸或毁灭时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本文研究《儒林外史》的悲剧意蕴,也大体上是在这层含义下,对作品中带有如此审美特质的人物情节理念思想主旨等进行探究和梳理,其中包括命运的苦难,人性的扭曲,理想的幻灭等等。严格说,“悲剧意蕴”要比“悲剧”这个概念宽泛一些,毕竟前者结合了中国古典诗学中“意蕴”概念(这里具体指一种被感悟到的整体氛围,包括文艺作品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格调),而不需要严格地对作品悲喜属性进行清晰界定和区分。同时,此选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有四:1.这部小说自身有很强的悲剧意蕴,这在作者的创作用意以及初期接受群体的评点中都有证明和反映;2.在作品的研究历程中,多以作者的身世考据,人物的原型解读,词汇典故索引等等传统研究为主,而在文本分析,文化解读,思想探究方面,尤其是审美领域的研究,远远不如“红学”研究,乃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研究,所以有待进一步挖掘阐释;3.学术界对作品内容的审美探究中,关于是喜是悲的属性还存在着讨论和一定的争议,而且,对作品喜剧性的阐释相对丰富,对悲剧意蕴的的探究则并不够深入全面,所以可以进一步讨论阐明;4.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经典,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和传播能力,最关键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能给予接受者刻骨铭心的思想震撼和审美感受。而《儒林外史》便具备这个特征。全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部分,介绍《儒林外史》的大致情况,界定“悲剧意蕴”的概念,提出本文研究的预设前提,说明本文进行作品内容分析研究所采用的底本。第一章,以上述之悲剧意蕴为切入点,从接受者研究者的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来描绘出历代学者对作品的研究中涉及到出作品悲剧意蕴的研究脉络,兼而点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评价,以求能对此问题的深入挖掘阐释做好基础和铺垫。共四个部分,分别是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意蕴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至90年代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意蕴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意蕴的研究。第二章,分析作品悲剧意蕴形成的创作背景。其中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康乾盛世”与社会弊端矛盾的暴露;家境突变与愤世嫉俗情绪的产生;文人交游与“不合时宜”的思想形成。第三章,论述作品思想主旨的悲剧意蕴。其中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文行出处”的缺失蜕变;“文行出处”的挽救幻灭。第四章,阐释作品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蕴。其中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八股腐儒的腐朽和覆灭;假名士空虚与沉沦;真儒奇人的失败与幻灭;“儒林边缘人物”无言的苦难。第五章,探究作品表现悲剧意蕴的艺术技巧。其中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单-聚-分”叙事结构增添历史的悲凉沧桑感;曲笔的运用暗示现实的残酷与腐朽;外谑实悲的创作手法加强悲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