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积极探寻气候要素变化与不同尺度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和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已有的研究显示,中国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上是一个碳汇,但受各种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影响,碳吸收/释放的空间差异很大,而且这种空间格局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在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及植被生理生态特点,对动态植被模型LPJ-DGVM进行了改进,模拟了气候变化情景下(B2)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分析,得出如下认识: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NPP总量平均约为3.86 Pg C,随着气候变化NPP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到2040年左右其变化开始发生转折,NPP总量开始下降,随着气候变化深入下降速度逐渐加快。初步认为,在降水相对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平均温度的小幅增加(即到中期时,相比基准年增加1.6℃左右),对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温度过度增加,对植被生产力的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NPP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逐渐增加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寒温带地区、温带地区、暖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的NPP值为先增加后减少,即小幅温度增加对NPP有利,过度增加不利。北方半干旱地区,NPP一直呈减少趋势。热带区、北方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NPP均呈增加趋势。
从全国的尺度来看,NPP与温度、降水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但在北方干旱区NPP与降水之间相关关系较为显著,而青藏高原区NPP波动和温度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它生态区对温度和降水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不强。
在气候变化变化情景下,中国的NBP呈明显递减趋势。在基准年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大小约0.984 Pg C的碳汇,在近期该值变小,中期时已经由碳汇转为碳源,碳释放量为1.62 Pg C,远期时的碳释放量可达3.79 Pg C,是中期时的2.3倍。空间上,东北地区大部、华北平原东北部为碳汇区,在华南地区、云贵高原东南、内蒙西北、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也表现为弱的碳汇区,其它为碳源区。气候变化可能将使大部分区域都向碳源区转换,只在青藏高原区和东北东部表现为碳汇。
在全国尺度上,NBP值与温度和降水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与降水的相关性相对强一些。在不同生态区内NBP与温度或降水的之间的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相关关系,但总体相关性都不是很强,说明NBP值的变化不仅与温度、降水有关,同时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