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像阐释对小说的提升--以《色,戒》为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影视占主流的时代,文学依然有着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因为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小说的影像阐释并不会使小说文本意义完全消失,相反,小说文本与影像文本之间形成了相互阐释、相互补充的互动关系。从小说文本阅读的层面上看,文字阅读是小说比较传统的接受方式;而小说影像阐释的出现,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受方式--视听感知。此后,小说的接受就演变为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互动的方式,“阅读”与“视听”相互补充,“阅读”引发读者的主观想象,而“视听”则给观众提供了直观的、生动的形象,小说“阅读”的主观性和影像“视听”的直观性在此达到“互补”。不过,由于文字传达的抽象性和概念化,事物的某些细部特征则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清楚,而影像阐释中的视听感知具有直观化、具象化,可以弥补这个不足。本文具体以《色,戒》的电影和小说为基本出发点,从微观上探讨关于影像阐释对小说的提升的问题。   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从个人叙事消解宏大叙事、全知视角下限知视角的运用、用反讽的手法描写背叛的主题三个方面论述小说《色,戒》独特的艺术感觉,意在表明李安之所以选择这篇看似叙事杂乱的小说作为电影脚本的原因。   第二章从填足了文本的“缝隙”、人物视角的偏离、人物塑造的影像化三个方面论述从小说《色,戒》到电影《色,戒》:李安的选择与创造。即李安的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之上,大体还原了张爱玲小说的风貌,弥补了小说交待不够明朗的地方,使整个故事更流畅、完整。   第三章从借题发挥变通取义、写实风格的展现、影像的意象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电影《色,戒》对小说《色,戒》变通取义的影像阐释。主要是指电影没有受制于小说,没有成为小说的简单脚注,而是只抓住小说原作中的那个“魂”为影像中的“魂”服务,不求对原作的“形似”,只求对原作的“神似”。   第四章从褒扬与批评同在、小说在影像中的传播与提升两个方面论述当我们热衷于评论电影《色,戒》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电影也为张爱玲的小说带来了极大的成功,为张爱玲小说的影响和传播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宣传作用,也为影像空间的拓展寻找到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其他文献
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三家的《红楼梦》研究出现为代表,20世纪初的《红楼梦》研究成为一个世纪以来《红楼梦》研究的学术
“海疆文学书写”,是本文首先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概念。本文以金门奇人林树梅的“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林树梅流传下来的“图像”很少,本文主要的依据还是林树梅
学位
胡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其特殊的性格和悲剧的人生遭遇,使得研究者们在解禁之后对其青睐有加,对于胡风的文艺思想的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在各方面各个角度均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