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是我国在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过程衍生出的一种养育模式,由于传统的福利院集中养育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孤残儿童生长与发展的各类需求,家庭寄养模式由于其运作成本较低、更加注重孤残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家庭氛围的成长体验等优点,近年来备受政府的推广。在家庭寄养模式的运作过程中,寄养家庭通常将孤残儿童的生长发育作为首要任务,往往忽略了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家庭成员互动、营造良好的寄养家庭等问题,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儿童的个人成长以及整个寄养家庭的和谐发展。本文以我国家庭寄养模式为背景,通过笔者在长沙市儿童福利院的长期社会工作实践,通过对家庭寄养点儿童、家长以及家寄工作人员的需求评估,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依托对跳马镇家庭寄养点的实务工作开展以及相关调研,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开展个案、小组以及社区的专业服务,探索整个寄养家庭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的转变。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家庭寄养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寄养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对长沙市儿童福利院跳马镇家庭寄养点情况的概述以及寄养儿童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家庭寄养模式面临的问题表现。第三部分描述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过程,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寄养模式的成效。第四部分主要阐述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家庭寄养模式的可行性、途径以及产生的影响及相关建议。实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仅将孤残儿童作为唯一的服务对象,并且将寄养家庭系统、社区以及家寄工作人员纳入服务范围,探索孤残儿童支持系统的交互作用,整体研究对于长沙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